新闻中心
米乐M6网页版:绿色保险“解锁”生态治理新密码
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南部,太行山的支脉中条山宛如一条绿色巨龙横卧大地。7月初,《金融时报》记者由此出发,开启了一场关于生态治理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调研之旅。
从远眺中条山到置身其中,记者眼中的世界逐渐被绿色替代。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沙造林,到如今的森林繁茂,中条山的每一寸绿色都离不开一代代护林员的坚守与付出。
“别人的青春是多彩的,而我的青春只有三个颜色,那就是护林时被晒成的黑色、防火时的橙色、治虫复绿的绿色。”今年37岁的高忠博是一名“林三代”。2010年大学毕业后,在护林员爷爷和父亲的鼓励下,他选择回到中村林场,踏上了日复一日的巡山路。
日复一日地巡山路,风险无处不在且更为复杂。“有时巡护过程会突发暴雨,有时猛窜出来的野猪、金钱豹能给人和摩托车都翻到山坡下。”提到林场36名护林员的日常,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中村林场场长孙建满是心疼地说,“护林员长期生活在深山里,少有人问津,如果不是家里长辈有干护林员的,有感情,真的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主动来做这份工作。”
除此之外,虫害多发、雷击火等自然灾害点发的现状也深深困扰着一代代护林人。
“山西省森林资源丰富,但在生态保障方面面临显著挑战。”据中国人寿财险山西省分公司总经理唐勇介绍,具体而言,一是生态风险保障不足。现有保险覆盖主要集中于公益林,大量商品林及林下经济缺乏有效风险保障,难以覆盖大规模病虫害、极端气候灾害、野生动物致害等新型复杂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二是社会关注度不高。森林作为重要的绿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护林员久居深山,风险少有人关注。三是风险减量管理薄弱。在火灾、病虫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手段应用等事前预防和事中管控环节投入不足,风险隐患难以有效前置化解。
“这些挑战与保险公司的专业属性、核心功能存在天然的、深度的契合点。”唐勇举例说,比如,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者,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法则汇聚风险、分散损失,通过设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将森林中难以承受的、不可预见的风险转化为可预测、可管理的成本,为林农林企提供稳定的风险保障。
中国人寿财险山西省分公司打破单一公益林保障局限,在为4028万亩生态林木提供风险保障441亿元的同时,推动调整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障范围扩展,率先为17620亩灌木林提供1762万元风险保障。同时,创新开办古树名木保险、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责任保险、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
据了解,古树名木保险目前已在临汾蒲县、朔州右玉、晋城高平等7市10县开展,累计为1118棵古树提供风险保障5805.2万元;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责任保险在大同云冈、朔州右玉、忻州五台、吕梁石楼等8市10县开展,累计提供风险保障5321万元;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在朔州右玉试点,为2.29万亩森林提供风险保障45.92万元。
针对守护林业资源前沿一线人员面临的风险,中国人寿财险山西省分公司创新研发“绿色卫士”专属产品。该产品责任涵盖意外、中暑、见义勇为、出行及家财损失等多维风险。
孙建满告诉记者,一名护林员在巡护过程中家中着火,这份保险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目前,“绿色卫士”为山西省8700余名护林员提供风险保障138.45亿元。
“聚焦对社会与民生风险进行损失经济补偿,是体现保险价值的初级阶段。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阶段,保险价值还体现在主动承担风险减量与纠纷化解等社会治理责任上。”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林业最常见的防治虫害和火灾工作为例,在山西,中国人寿财险公司森林险保费中,每100元就有10余元用于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同时,赔款还被用于支持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目前已整合形成的“卫星遥感+铁塔监控+无人机巡检”模式,覆盖省内90%的重点林区,火灾预警响应速度缩短至60秒内。
在中村林场,这些答案的实际效果得到了验证。2024年至2025年,中村林场森林险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从2.85亿元提升至3.43亿元;根据无人机巡检数据,中村林场与险企共同研判林区风险特征,扩大阔叶树种培育力度,科学优化种植结构,以降低火灾风险概率;包括高忠博在内的护林员们获得超4000万元的专属保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中条山上的油松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超过82%;两万亩连翘、党参在“林下经济保险套餐”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守望青山的护林员有了“靠山”……服务社会治理大局的保险力量,让中条山展现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林、留得住美”的生态壮景。(记者 付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