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米乐M6:绿色金融周报(192期)丨陆磊:着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见习记者王达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广州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7月4日上午,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金融学会主办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浙江湖州召开。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汇聚各方力量,着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一是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二是积极引导金融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四是继续支持和指导绿色金融区域改革创新工作,支持浙江湖州能力建设基地等宝贵探索。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率先实践地,其绿色金融改革探索具有典型意义。
浙江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在立法实践、标准探索、可持续信息披露、政策激励、产品创新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以“湖州经验”为代表的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相当一部分成功实践传播和复制到我国多个地方,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率先实践地,其绿色金融改革探索具有典型意义。2015年12月,湖州成为国内首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城市。如今,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已走过十年。
7月4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金融学会主办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浙江湖州召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会上表示,银行的转型规划包括该机构在短(如五年)、中(如十年)、长期(2060年前)内降低其碳排放(包括自身运营碳排放和投融资碳排放)的路径、目标和具体措施。
建立转型规划之后,银行需要通过采取三大举措来落实:一是为客户提供绿色与转型融资,推动高碳客户减碳;二是降低对不可转型客户的贷款敞口:三是提高对低碳客户的敞口。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银行业通过制定短中长期脱碳规划,调整融资与信贷策略,有助于推动客户减碳转型,为金融行业进行经济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7月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宁夏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录》。该目录是为加快完善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重点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要求而研究制定。目录明确了金融重点支持的产品,共分为 4 类一级目录、15 类二级目录、43 类三级目录、79 类四级目录,内容涵盖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文化服务类产品、经营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及咨询服务四大部分。该目录结合宁夏实际,聚焦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转化、产业开发等关键环节,匹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生态保险等金融工具,强化金融服务的靶向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目录深度结合宁夏“高原绿岛”生态特征,将沙、牧、风电等特色资源纳入金融支持优先级,破解西北生态脆弱区“资源难定价、融资缺抵押”痛点,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精准支持,强化绿色金融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月1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2025年6月版的中国存量绿色债券清单。按照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绿金委专家组对2025年5月银行间市场新发行的绿色债券进行了贴标工作,共筛选出15只(支持减缓气候变化活动)绿色债券,总规模100.50亿元人民币,其中8只债券在发行时已认证符合《共同分类目录》。同时,2025年5月有4只符合《共同分类目录》的中国存量绿色债券到期。
截至2025年5月31日,经评估的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中国绿色债券共426只,其中264只在存续期,占银行间市场全部存量绿债的24.86%。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较年初均有所增长,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债券数量增加,有助于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绿色债券国际化进程加速。
7月4日,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2025)的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77.10元/吨,最低价72.57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3.21%。
6月30日,深圳市绿色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显示,已有29家银行完成了2024年度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深圳分行,以及若干总部在深银行、政策性银行、专营机构。绿色贷款方面,多数银行实现正增长,其中四大行深圳分行余额均突破1000亿元,主要投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治理架构方面,多家银行在分行层面设立了绿色金融专委会,多个“绿色支行”亦取得亮眼成绩。
深圳地区四大国有银行分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全部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深圳中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 1566.83 亿元,位居首位;深圳工行紧随其后,余额为 1466 亿元;深圳建行和深圳农行的余额分别为 1163 亿元和 1077.52 亿元。从占比来看,四家国有大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均超过 10%,深圳中行以 16.94% 的占比在本地国有银行中处于领先位置。深圳邮储和深圳交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 191.36 亿元和 154.97 亿元,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水平相当。整体而言,深圳的 6 家国有大型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均实现了正增长。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深圳是全国首个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条例的城市,在法律法规健全的基础上,深圳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对推动深圳绿色金融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近日,根据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消息,(以下简称:湖北碳交中心)湖北碳交中心为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颁发《碳中和证书》,认证其为湖北省内首家实现碳中和的政策性银行,该银行也成为进出口银行系统内第二家达成经营活动碳中和的分行。
下一步,湖北碳交中心将以碳中和认证为契机,充分发挥区域试点碳市场优势,深化与金融机构、企业的合作,探索更多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持续贡献湖北碳交的绿色智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区域碳市场服务能力正在向金融核心领域延伸。未来若能持续深化合作,拓展碳金融应用场景,地方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或可为全国贡献更多绿色金融创新智慧。
6月30日,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电投)成功发行全国首单10亿元碳中和绿色可续期公司债券(高成长产业债)。这是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可续期公司债券(高成长产业债),也是近3年来宁夏首单发行的高成长产业债。
宁夏电投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全资设立的大型国有投资公司。此次债券募集资金拟投向企业300万千瓦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等领域,将推动企业发展可再生能源、走低碳化经济发展道路。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将该可续期公司债券募集资金计入权益,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债务结构,利用财务杠杆更好地融资。
债券名称为GC宁电Y1,规模10亿元,债券期限为3+N年,主体评级AA+,票面利率2.75%,簿记时间为2025年6月25日。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为国金证券,发行人为宁夏电投,发行市场为上海证券交易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宁夏电投该笔债券不仅以2.75%票面利率创西北AA+主体无担保债券新低,更通过金融资源精准激活宁夏“高原绿岛”风光资源禀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6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发布公告拟发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债券通),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300亿元。其中品种一基本发行规模为250亿元,期限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品种二基本发行规模为50亿元,期限为3年期浮动利率债券。本期债券的募资将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今年以来,已有农发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发行了绿色债券。绿色金融债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为推动经济向低碳、环保转型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