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科技创新引领者

华夏金租获批增资30亿元年内多家金租公司增资-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华夏金租获批增资30亿元年内多家金租公司增资

2025-07-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中国网财经7月24日讯 日前,云南金融监管局公布批复,同意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华夏金租”)增加注册资本30亿元。增资后,华夏金租注册资本由100亿元变更为130亿元,原有股东及持股比例保持不变。记者了解到,包括华夏金租在内,今年已有5家金融租赁公司增资或即将增资。

  记者了解到,作为金租百亿俱乐部成员,此次华夏金租将以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方式增加注册资本。华夏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华夏金租资产总额1898.57亿元,净资产201.47亿元。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6.37亿元,净利润28.65亿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华夏金租聚焦绿色租赁领域,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末,其绿色租赁余额811.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33%,占租赁资产余额比重超40%。公司还开展国内首笔非银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业务回购交易,树立绿色金融租赁特色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金租2013年4月开业,由华夏银行和昆明产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注册地为云南昆明。华夏银行持股82%,是其控股股东。华夏金租经营范围包括融资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等。2025年5月,公司公告拟在香港设立航运租赁专业子公司,推进国际化战略布局,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记者注意到,在华夏金租增资半月前,7月7日,天津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金租”)增加注册资本60亿元。增资后,中信金租注册资本达100亿元,正式加入百亿金租俱乐部。

  与华夏金租略有不同,中信金租增资采用“股东现金注资+自身利润转增”模式。中信银行作为唯一股东,现金注入30亿元;中信金租以30亿元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增资前后,中信银行均全资持股,股权结构未变。

  2024年,中信金租总资产834.19亿元,较上年增长38.15%;实现营业净收入16.97亿元,同比下降4.91%;净利润9.36亿元,同比增长11.75%。

  米乐M6平台 M6平台网页版

  据公开资料,中信金租2015年4月开业,注册地为天津滨海新区,由中信银行独资设立。业务方面,中信金租围绕“两大两小优中间”策略展开。2024年,飞机、船舶租赁投放78.53亿元,持有及新造飞机船舶81艘(架);户用光伏、车辆零售投放142.99亿元,服务超8.2万户农户和6万户车主;绿色租赁余额343.4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租赁余额333.08亿元。

  另外,记者发现,除华夏金租和中信金租外,2025年上半年还有多家金租公司启动或推进增资事宜。

  7月3日,浙商银行公告称,其第七届董事会2025年第五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对浙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银金租”)增资议案。浙商银行拟出资不超10.2亿元,舟山海投拟出资不超4亿元,合计募集资金不超14.2亿元。

  此次增资因浙江金控放弃认购,调整为由浙商银行与舟山海投参与。增资前,浙商银行、浙江金控、舟山海投分别持股51%、29%、20%。按计划,增资后浙商银行持股比例升至54.04%,浙江金控降至24.68%,舟山海投增至21.28%。该事项尚需监管批准。

  浙银金租2024年末资产总额783.27亿元,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3.61亿元,净利润10.34亿元。浙商银行表示,增资将补充浙银金租资本,提升其行业竞争力,强化母子公司战略协同。

  5月27日,四川天府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府金租”)发布公告,公开选聘评审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及律师事务所,为四川天府银行收购其部分股权及自身增资扩股提供服务。

  天府金租2016年12月开业,注册地为成都,由四川天府银行发起设立。目前注册资本10亿元,四川天府银行持股30%。此次选聘旨在推进股权收购及增资扩股工作,提供审计、资产评估及法律顾问服务。

  此外,1月26日,江苏金融监管局发文同意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苏金租”)注册资本由42.45亿元增至57.93亿元。增资后,前三大股东为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持股21.53%)、南京银行(持股21.19%)、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持股9.83%)。

  米乐M6平台 M6平台网页版

  江苏金租1985年6月成立,是国内唯一登陆A股的金融租赁公司。江苏交通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9.04%,对公司管理经营拥有较大话语权。

  米乐官方网页版入口

  业内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上半年多家金租公司推进增资,显示行业加速资本补充,为业务发展与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对于未来行业发展动态,中国网财经将持续关注。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