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米乐M6:研报指标速递-研报-股票频道-证券之星
公司发布2024年报,实现收入92.49亿元,同比增长27.69%,实现归母净利润5.33亿元,同比增长151.78%。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行业景气度回升叠加高稼动率运行,公司业绩稳健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92.49亿元,同比增长27.69%,实现归母净利润5.33亿元,同比增长151.7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94亿元,同比增长736.77%,实现综合毛利率25.50%,同比增长3.89pct。报告期内,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同时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水平,单位销货成本下降,产品毛利率增长,公司收入、利润均取得可观增长。CIS占比大幅提升,40nm高压OLED显示驱动芯片小批量出货。
公司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得以优化。从应用产品分类看,2024年,公司DDIC、CIS、PMIC、MCU、Logic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50%、17.26%、8.80%、2.47%、3.76%,其中CIS占收入的比例同比大幅增长11.23pct(2023年为6.03%),成为公司第二大产品主轴,公司产品结构得以优化;从制程角度看,公司55nm、90nm、110nm、150nm制程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5%、47.84%、26.84%、15.46%。此外,报告期内,公司技术产品开发稳步进行:实现150nm至55nm制程平台的量产,40nm高压OLED显示驱动芯片小批量生产,28nm逻辑芯片通过功能性验证,成功点亮电视面板,28nm制程平台研发稳步推进。
投资建议:公司DDIC代工业务行业领先地位稳固,CIS代工快速增长,潜力较大,且公司扩产规模较为可观,扩产节奏把握优异,新扩产能可快速投入使用,经营业绩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根据公司2024年报及对行业的判断,我们调整了公司的业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7亿元(前值为10.42亿元),15.51亿元(前值为15.73
亿元)、21.76亿元(新增),对应2025年4月18日收盘价的PE分别为41.1X、26.9X、19.2X,维持对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技术开发不及预期的风险。集成电路代工工艺节点持续向前推进,若公司工艺节点推进节奏较慢,可能导致公司新业务拓展受阻。2、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目前公司产品主要集中在DDIC和CIS,若终端应用需求疲软,传导至上游可能导致公司增长乏力。3、晶圆代工产业供过于求的市场风险。目前公司代工工艺节点集中在成熟制程,若后续成熟制程市场产能供过于求,可能给公司业绩带来压力。
24年收入56.7亿元,同比+45.3%,归母净利润3.36亿元,同比-47%,扣非归母净利润2亿元,同比-20.5%。
24年公司智能家居业务和海外仓业务双轮驱动、协同发展,收入同比保持高增速;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系:1)2024年公司小仓换大仓处于收尾阶段,相比2023年出售海外仓的非经常性收益大幅下降;2)2024年公司探索新模式、新业务,新产品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研发、营销、IT人员增加较多;3)2024年海外仓运营面积同比大幅增加,受新会计租赁准则租金前置影响,以及新仓货架安装过程较长,库容需要逐步释放和爬坡;4)2024年海运费整体处于高位,影响跨境电商业务的利润。
24年海外仓业务营收24.23亿元,同比增长154.76%,增速高于2023年;毛利率10.37%,同比-2.32pct。随着美国电商渗透率持续提升、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出海趋势不断加强,大幅提升了海外仓需求。公司在中大件海外仓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口碑较好,且作为FedEx的全球TOP100客户,享有较好的尾程价格优势,累计服务出海企业1175家,2024年发货包裹数量超过1100万件,仓网建设更加完善,新增英国、加拿大、德国三方仓布点,营收规模高速增长,再创新高。
2024年10月公司开始推进自建海外仓建设,通过提高成本相对低的自建海外仓仓库占比,降低整体海外仓物业运营成本,以此提高乐歌海外仓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跨境电商卖家入驻。公司首个自建仓Ellabell仓预计2025年底投入使用,预计到2027年,将有3个自建仓合计超过30万平米的海外仓投用,届时将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24年跨境电商收入20.26亿元,同比+14.28%,公司智能家居、健康办公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在保持升降桌主打产品优势的同时,利用线性驱动核心技术以及品牌、渠道协同优势,实现销售收入稳中有升。此外,新品开拓卓有成效,且性价比不断提升,高中低不同价格带满足更多用户需求,电动沙发、人体工学椅等新品类逐渐起量。同时,公司2B业务稳步增长,宜家等大客户持续放量。
公司依托跨境电商进行自主品牌建设,24年自主品牌产品收入占比(不含海外仓收入)73.84%。其中,公司独立站销售收入8.19亿元,同比增长22.04%,增速高于亚马逊等三方平台,私域会员数量相比2023年有显著增加。独立站能够较好满足消费者的定制化需求,销卖高端产品,且相比第三方平台,人均消费金额相对更高,销售增速更快;此外,独立站也能够自主设置营销策略和开展营销活动,进一步提升销售量和品牌知名度。
24年公司毛利率29.1%,同比-7.4pct,归母净利率5.9%,同比-10.3pct,盈利能力下滑预计主要系新仓爬坡、海运费等因素影响;从费用来看,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5.4%/4.1%/3.4%/1.1%,分别同比-4.7pct/-0.1pct/-0.3pct/+0.2pct,其中销售管理费用优化主要系收入高增规模效应释放,财务费用主要系租赁负债利息费用增加所致。
公司具备运营海外仓的丰富经验,可以为海外仓客户提供性价比高、响应及时、配送时效快的方案,拥有良好的履约服务能力;同时快速发展的公共海外仓业务积累的庞大发件量获取更好的尾程快递折扣,有望帮助跨境电商业务获得更低的跨境物流成本,业务协同效应持续显现;我们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4.6/5.3亿元(25-26年前值分别为3.7/4.4亿元)
次构件收入较为稳健,经营现金流流入同比减少。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15.14亿元,同降8.6%。其中,H型钢营收122.29亿元,同降10.4%;箱型十字形柱营收43.23亿元,同降6.16%。管类营收12亿元,同降6.81%;次构件营收24.37亿元,同增0.88%;桁架营收6.29亿元,同降26.07%;其他业务营收6.96亿元,同降4.56%。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72亿元,同降34.51%;实现扣非净利润4.81亿元,同降44.9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5.73亿元,同降47.77%,主要系本期营业收入下降影响所致。
资产减值损失有所增加。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10.33%,同比下降0.8pct;净利率为3.59%,同比下降1.42pct。期间费用率为7.18%,同比提高1.03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66%/1.57%/1.51%/3.44%,同比+0.03pct/+0.21pct/+0.33pct/+0.47pct。应收账款为34.92亿元,同比增长28.5%。资产负债率为61.91%,同比提高0.4pct。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0.61亿元,同比增加1.21亿元,主要系应收账款和其他减值损失增加所致。
钢结构产品产量稳中有升,智能化改造提速。2024年,公司累计新签销售合同额约282.98亿元,同比下降4.76%。2024年公司钢结构产品产量约451.07万吨,同比增长0.51%。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累计新签销售合同额约70.52亿元,同比增长1.25%,全部为材料订单。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钢结构产品产量约104.91万吨,同比增长14.29%。截至2024年末,公司钢结构年产能已达到520万吨。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或引进了包括全自动钢板剪切配送生产线、智能高功率平面激光切割设备、智能工业焊接机器人等,加快了对钢结构生产工序的智能化改造。
风险提示: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风险;新签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不及预期的风险
营业收入小幅下降,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1.82亿元(-1.00%),归母净利润98.31亿元(+75.28%),扣非归母净利润46.66亿元(-4.20%)。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原因:一是电价同比下降,2024年公司平均上网电价429.82元/MWh(-1.8%);二是公司转让国电建投股权,不再纳入合并范围,煤炭板块收入同比下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原因:一是公司转让控股子公司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投资收益增加;二是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增加。
火电、水电项目建设推进,推动业绩规模进一步增加。2024年公司稳步推进常规能源开发,全年火电新增装机183.50万千瓦,主要包括新投385万千瓦,转让国电建投减少132万千瓦,邯郸热电厂退城进郊项目减少22万千瓦;截至2024年公司在建火电项目835万千瓦,2025年计划火电核准备案200万千瓦,开工147万千瓦,投产764万千瓦;在建水电项目492.35万千瓦,2024年大渡河老鹰岩二级水电站、新疆和静抽水蓄能电站和滚哈布奇勒水电站、察汗乌苏生态电站等一批项目获批开工,大渡河流域水电站2025、2026年分别计划投产136.50、215.50万千瓦。
新能源稳步发展,装机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公司新增新能源装机428.53万千瓦,其中其中风电增加54.65万千瓦,光伏增加373.88万千瓦。2024年,公司境内获取新能源资源1678.84万千瓦,核准备案1803.67万千瓦,为后续项目建设投产提供坚实保障。2025年,公司计划新能源核准备案1141.81万千瓦,开工519.62万千瓦,投产641.59万千瓦。“136号文”发布后,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有助于新能源发电项目维持合理收益率水平,新能源发电项目盈利有望逐步趋于稳健。
风险提示:用电量下滑;电价下滑;项目投运不及预期;煤价上涨;来水情况较差;行业政策变化。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实现收入23.54亿元,同比下降7.34%,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下降40.84%;其中单四季度实现收入6.51亿元,同比下滑10.87%,归母净利润-3777.68万元,同比下滑147.85%。业绩符合预期。公司2024年年度权益分配预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90元(含税)。
民爆业务产能优化,均价下降叠加爆破方量下降致使营收下滑,原料端下滑致使毛利率提升。1)雷管产能优化,包装炸药满产满销:工业炸药产能维持17.4万吨,电子雷管产能达到2727万发,同比增加8.65%,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量方面,全年工业炸药产量16.16万吨,同比下降0.67%,其中包装炸药保持满产,混装炸药产量同比下滑2.68%。全年工业雷管产量同比增加8.45%,工业导爆索产量持平。销量方面,全年包装炸药销量同比上升0.24%,工业雷管下降6.34%,工业导爆索同比持平。2)均价下降叠加爆破方量下降致使营收下滑:全年民爆一体化业务入16.46亿元,同比下降5.70%,其中工业包装炸药、工业起爆器材、爆破工程、民爆产品经销业务营收分别同比下降3.74%、下降8.36%、下降5.04%、下降16.27%。我们判断工业包装炸药、工业起爆器材营收下降主要是由于产品均价的下滑,公司全年包装炸药、电子雷管、工业导爆索均价分别下滑3.98%、2.47%、3.31%。爆破工程营收下滑主要由于爆破方量下滑,全年爆破方量5629万立方米,同比下滑32.65%。3)原料端下滑致使毛利率提升:民爆一体化毛利率40.24%,同比提高4.4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包装炸药、工业起爆器材、爆破工程、民爆产品经销毛利率分别为41.11%、58.07%、26.36%、12.48%,分别同比上升3.73、上升10.93、上升1.21、下降6.51个百分点。我们判断毛利率上升主要是由于上游硝酸铵平均成本降低(同比下降16.38%),爆破工程耗用的自产炸药成本降低。
军工新材料打开增长新空间。军工新材料业务营收同比增加55.21%,其中钽铌氧化物、其他军工材料营收分别同比增加53.32%、增加67.75%。控股子公司澳科新材4个项目实现批量生产。钽铌氧化物方面,拓泓新材“电子级氟钽酸钾”打开销路。三石有色年产700吨钽铌稀有金属项目取得安全生产许可。新余国泰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器业务全年订单4712万元。公司军工新材料业务毛利率14.05%,同比下降5.31个百分点,其中钽铌氧化物、其他军工材料毛利率为12.02%、26.31%,分别下降5.18、下降7.37个百分点。公司预计含能材料001线月底建成投产。轨交自动化及信息化业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拖累业绩。轨交自动化及信息化业务营收同比下滑40.55%,毛利率49.99%,同比上升10.51个百分点。子公司太格时代由于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15亿元。
期间费用率小幅上升,净利率下滑。公司全年期间费用率21.9%,同比增加2.27个百分点,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4.17%、12.03%、5.57%、0.13%,分别同比增加0.19、增加1.59、增加0.13、增加0.36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1、4.41、5.72亿元,对应4月18日PE26、18、1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采矿业需求不及预期;大运河项目建设进度低于预期;原料硝酸铵涨价
公司盈利修复超预期,双主业布局亦已成型。1998年公司登陆上交所,成为国内味精行业“第一股”。而后几经浮沉,至2019年进入债务重整,而后迎来营收和利润的强劲修复。公司2023年设立莲花紫星公司,进军算力以打造新增长曲线亿元,在手待交付订单丰厚,莲花味精+紫“星”双主业布局已经初步成型。
调味品业务拐点已现,势头仍劲。“521”品牌复兴战略以来,公司积极有为:(1)产品创新,推出高毛利新品如松茸鲜、酱油、蚝油等,其中,莲花松茸鲜于2024年预计完成销售额近5000万元,势能仍足,我们预计2025年销售额有望维持高双位数增速。(2)设立专门的商超及新零售团队、招募经销商(2023年经销商数量同比增加235家),积极与连锁大商超及餐饮企业洽谈进场,2024年新增商超网点超2000家(现存量约4000家左右),同时积极拓展高校、政府等团餐领域,2024年前三季度线公司味精于大卖场、大超市、小超市、便利店渠道的市占率同比分别提升5.1/5.9/5.6/3.9pct。同时,2024年开始搭建线上团队(抖音为主),截至2024年双十一结束,线亿元。随着新渠道+空白区域开拓,预计2025年调味品业务收入有望维持20%左右增速。
算力业务在手订单充足,业绩有望迎来指数级增长。我国算力业务蓬勃发展,2019-2023年行业规模复合增速高达19%。其中,受下游AI应用的拉动,智能算力增速更快,2019-2023年行业规模复合增速高达3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莲花紫星目前已部署8个智算中心(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宁波、无锡、马鞍山、呼和浩特),为客户提供算力服务及代运营、模型微调、行业方案、AI应用等服务。截至2025年3月,公司算力服务器租赁业务在手订单超16亿元。公司自2023年底切入算力业务,2024H1已实现收入0.22亿元,考虑到客户订单爬坡周期,预计2024全年算力收入近1亿元(据股权激励,公司对莲花紫星2024-2026年的考核目标值营业收入分别为1.2/4.0/6.0亿元,净利润0.15/0.8/1.5亿元)。展望未来,随着大模型应用普及、下游需求高企,公司有望凭借其资金、资源优势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老牌味精企业重整换血,管理层积极谋变,运营提升逐步显效,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7/2.69/3.39亿元,同比增速为59.12%/30.18%/25.91%,EPS分别为0.12/0.15/0.19元,对应当前PE为55.62x、42.73x、33.94x,鉴于公司有两大业务,调味品业务参考可比公司恒顺醋业、算力业务参考可比公司润建股份、润泽科技,综合对比,考虑到公司两大业务仍处成长期,给予一定的估值溢价,对标当下估值仍有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024年7月底,公司与RH公司就后续合作达成合作协议,RH订单2024年第三季度快速恢复,其在保证3个月的安全库存前提下,每月向公司滚动下订单,2024年上下半年海外收入分别实现2.19/3.22亿元,2024年下半年环比增长明显。
分业务线年公司耗材业务表现亮眼。2024年公司耗材产品实现收入2.84亿元(yoy+46.22%),营收占比达33.72%(yoy+16.39pp),预计公司耗材业务增长主要来自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在美国地区,公司每个月会在睡眠监测机构免费发放一定数量的面罩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同时与RH公司专业的耗材团队采取积极的市场推广策略。在欧洲地区,公司已成立服务范围覆盖欧洲的法国数据型子公司,有效解决了当地医保报销问题,同时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代理商合作,共同开拓欧洲市场。未来,我们预计公司耗材业务仍有较强动力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公司品牌及渠道建设加强,市场认可度提升,另一方面,公司呼吸机设备产品使用率提升,与客户粘性逐步增强,公司也增加了面罩的种类,可以满足更多人群需求。
公司发布2025年股权激励草案,本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总量不超过70.40万股,约占本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8,960.00万股的0.79%。拟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共计54人,绑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与公司利益一致。该激励计划归属考核年度为2025-2026年两个会计年度,考核目标2025、2026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0.10亿元、12.10亿元。我们认为公司从去库存周期中走出,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均在加速拓展中,公司发布此股权激励方案也向市场传递业绩增长信心。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0.64亿元、13.19亿元和16.44亿元(2025-2026年前值预测为10.79亿元和12.75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26.2%、23.9%和24.7%,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2.23亿元、2.92亿元和3.84亿元(2025-2026年前值预测为2.92亿元和3.73亿元),增速分别为43.3%、31.1%和31.5%,2025-2027年EPS预计分别为2.49元、3.26元和4.28元,对应2025-2027年的PE分别为28x、21x和16x,公司持续深耕家用呼吸机市场,在海外市场已经形成大规模销售,高毛利的耗材业务占比持续提升,盈利能力预计会进一步增强,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6.05亿元,同比增长38.57%;归母净利润4.01亿元,同比增长56.79%;扣非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增长94.92%。其中,第四季度营收9.80亿元,同比增长30.66%,环比降低1.80%;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82.43%,环比降低9.51%。看好公司精密零部件业务的高成长性,以及在超高纯靶材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关键领域的研发布局,维持增持评级。
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实现技术突破,精密零部件营收维持较高增速。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8.57%至36.05亿元,其中第四季度营收9.80亿元,同比增长30.66%,环比降低1.80%。分业务来看,2024年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营业收入为23.33亿元,同比增长39.51%,毛利率为31.35%,同比提升2.90pct。公司在产量及新品开发方面均有所进展,根据2024年年报,公司300mm铜锰合金靶产量大幅攀升;用于先进制程的高致密300mm钨靶实现稳定批量供货;成功开发并量产HCM钽靶和HCM钛靶,异形靶材品类实现多元化。另一方面,精密零部件业务营业收入8.87亿元,同比增长55.53%毛利率为24.27%,同比下滑2.81pct。目前零部件业务仍处于发展初期,后续随着产能逐步释放,盈利能力有望稳步提升。
靶材为基,半导体精密零部件成长空间广阔。公司是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内靶材龙头,主要客户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SK海力士、京东方等知名厂商,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强化高端靶材产品竞争力。当前在建项目包括“年产5.2万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项目”、“年产1.8万个超大规模集成电用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项目”,2025年4月15日,公司公告对韩国孙公司增加投资3.5亿元,韩国半导体靶材工厂将有助于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半导体精密零部件方面,公司零部件产品已在气相沉积、刻蚀等核心工艺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可量产气体分配盘、Si电极等4万多种零部件,形成全品类覆盖。此外,公司积极布局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产品。以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为核心精密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共同发展的多元产品体系有望持续为公司收入、业绩增长注入动能。
公司溅射靶材高端产品及半导体精密零部件业务进展顺利,有望受益于国产化浪潮,上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并给予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EPS分别为1.97元、2.48元、3.00元,对应PE分别为35.4倍、28.2倍、23.3倍,维持增持评级。
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下降;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新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关税风险等。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积极推进海外基地建设,脂肪醇项目顺利投产
事件:2025年4月19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5.63亿元,同比+26.73%;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89.57%;扣非净利润1.35亿元,同比+24.70%;销售毛利率7.11%,销售净利率4.18%。2025Q1单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7.09亿元,同比-18.39%;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111.22%;扣非净利润0.57亿元,同比+135.16%;单季度销售毛利率8.67%,销售净利率8.65%。
2024年生物柴油保持稳定出货,海外基地积极推进中。2023-2024年期间,受到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生物柴油启动反规避、反倾销调查影响,行业经营承压,在欧盟的贸易打击下,公司2024年仍实现37.60万吨生物柴油销售,已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出口量第一,彰显了公司突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新的贸易思路:1)生产基地方面,卓越新能2024年7月26日发布公告称新加坡卓越目前已通过招投标方式,中标购得一家从事生物燃料生产企业物业的使用权,公司将在现有装置基础上,通过工艺装备优化提升等改扩建,形成年产20万吨生物柴油规模,当前新加坡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项目已完成物业交割,正在进行施工改造工作。且2024年9月,卓越在泰国成立泰国卓越公司,目前已获得BOI批准,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中;2)业务销售方面,依托欧洲和新加坡公司,公司积极布局非欧盟地区及荷兰、新加坡的船燃市场,在沙特成立区域总部负责中东合作项目的落地,并有效拓展公司生物柴油在高附加值生物基材料领域的应用,为公司销售铸造更安全的“护城河”。
脂肪醇项目顺利投产,构造盈利新驱动。公司年产5万吨天然脂肪醇项目于年底竣工,2025年4月开始调试生产,公司于2025年4月15日公告称其已完成装置联动调试和投料试产工作,已正式投产,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象征了公司采用先进的脂肪酸甲酯加氢工艺技术制备天然脂肪醇工艺的成功,有效拓展了公司生物柴油在生物基化学品领域的应用。公司表示后续计划根据产线运行情况和市场需求择机扩大产能。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5年4月18日,国内中碳脂肪醇报价24500元/吨,相比一年前的13500元/吨,年涨幅达81.48%,价格处于周期高位,看好脂肪醇项目在行业高景气的情况下为公司提供新的盈利驱动。
投资建议:基于公司主要业务生物柴油向好发展、积极推进海外基地建设,新产品脂肪醇项目顺利投产,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业绩增长,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9/5.76/7.7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3.16/4.80/6.44元,对应现价(2025年4月18日)PE为14/9/7X,维持“推荐”评级。
2025年4月19日,泽璟制药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3亿元,同比+37.91%;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减亏50.52%;扣非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减亏50.92%。单季度来看,公司2024Q4收入为1.49亿元,同比+42.65%;归母净利润为-0.40亿元,同比减亏47.8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67亿元,同比减亏36.85%。
同日,泽璟制药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同比+54.87%;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减亏28.45%;扣非归母净利润-0.50亿元,亏损增大17.83%。
2025年4月21日,泽璟制药发布公告,自愿披露注射用ZG006与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93.06%,同比+0.62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129.18%,同比-64.52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50.93%,同比-13.89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72.80%,同比-55.6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10.92%,同比+6.6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5.47%,同比-1.63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0.38亿元,同比+116.41%。
2025年一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为88.39%,同比-5.01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122.09%,同比-17.92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56.11%,同比+0.58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8.99%,同比-4.00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60.99%,同比-16.9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4.00%,同比+2.43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0.06亿元,同比-107.02%。产品梯队有序,泽普凝医保内首年,两款产品待获批
公司泽普凝重组人凝血酶,用于成人经标准外科止血技术(如缝合、结扎或电凝)控制出血无效或不可行,促进手术创面渗血或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的止血。重组人凝血酶成功获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公司与合作方远大生命科学下属子公司签署的市场推广服务协议,双方积极推进重组人凝血酶商业化。
公司两款产品待获批,持续扩大商业化产品矩阵。吉卡昔替尼获纳入《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4》,获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一线分层治疗I级推荐、二线及进展期治疗II级推荐,以及骨髓纤维化(MF)相关贫血患者的一线治疗I级推荐的首选。公司于2024年6月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的BLA申请并获得受理,用于既往接受过甲状腺切除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访时的放射性碘(1311)全身显像(WBS)检查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目前已完成临床和二合一检查。
多抗管线/TIGIT)是及子公司Gensun BiopharmaInc.双/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下进展最快的双抗药物,目前正在中美开展二线及以上宫颈癌、多项联合一线治疗实体瘤(肝癌、宫颈癌、神经内分泌瘤)以及肺癌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已在2024年ASCO与CSCO会议上公布了I/II期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数据。随着行业内PD-1/TIGIT双抗靶点的成药性提高,公司ZG005应用前景有望取得进一步提升。ZG006是公司开发的中美同步进展的三特异性抗体药物,已被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ODD)。ZG006是全球第一个针对DLL3表达肿瘤的三特异性抗体(CD3/DLL3/DLL3),具有成为同类最佳(Best-in-Class)分子的潜力。ZG006率先应用于实体瘤,目前主要开展小细胞癌及神经内分泌癌适应症临床试验,根据2024年9月9日公司公告,ZG006用于治疗SCLC或神经内分泌癌症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I期剂量递增阶段的入组,接受10mg或以上剂量的9例SCLC患者中6例达到PR,ORR为66.7%,DCR达88.9%。2025年4月,公司公告其联用PD-(L)1用于小细胞癌一线疗法的临床试验IND,向前线适应症进发,拓展其临床覆盖应用,公司的ZG006有望作为TCE抗体赛道中国产领先品种不断显现优势。
ZGGS18(VEGF/TGF-β)亦同时开展中美I/II期临床试验,公司围绕肿瘤微环境布局抗血管生成机制靶点,有望协同免疫疗法(如公司ZG005)提高肿瘤疾病覆盖及临床优势。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8.8/16.1/2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5.4%/82.5%/47.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5.1/1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0%/698.7%/99.5%,对应估值为418X/52X/26X。我们看好公司多抗平台的First in class潜力、泽普凝、吉卡昔替尼商业化前景,公司有望成为下一代综合型创新药企。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华鲁恒升发布2024年报,2024年实现营收342.26亿元,同比增长25.55%;归母净利润39.03亿元,同比增长9.14%;扣非归母净利润38.70亿元,同比增长4.49%;毛利率18.71%,同比下降2.14pct。24Q4单季度,实现营收90.46亿元,同比增长14.31%,环比增长10.26%;归母净利润8.54亿元,同比增长31.61%,环比增长3.52%;扣非归母净利润8.11亿元,同比增长1.38%,环比增长-1.38%;毛利率15.10%,同比下滑2.67pct,环比下滑2.46pct。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00元(含税),拟分红金额6.37亿元,叠加2024年半年度分红6.37亿元,2024年合计分红金额12.74亿元,占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32.64%。
顶住市场压力,降本提质,经营稳中有进。2024年,受产能过剩、需求偏弱、同质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化工行业景气度较低,大部分产品价格持续下行、低位震荡,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面对诸多困难因素,公司直面市场,顶住压力,内挖潜力降本增效、外拓市场提质增盈,统筹存量优化和增量升级,发挥成本领先优势,保持了运营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行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分板块看,2024年公司新能源材料相关产品、有机胺、肥料、醋酸及衍生品收入分别为164.33、25.11、72.97、40.70亿元,同比变化6.19%、-6.12%、28.55%、98.34%;毛利率分别为13.07%、6.54%、29.90%、27.62%,同比提升-4.17pct、-6.33pct、-5.17pct、6.67pct;销量分别为255.22、58.74、471.15、155.04万吨,同比变化17.12%、12.62%、44.54%、116.72%。展望后市,化工行业景气度偏低,直观表现为产能过剩、需求偏弱、同质化竞争严重。华鲁将一方面深入研究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统筹推进内涵式发展和高端化发展;一方面苦练内功,巩固存量的低成本、精益化、可持续竞争优势,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降本增效、提质增盈,提升公司应对周期波动能力。公司预计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347亿元。
存量优化+增量升级,积极提供新动能。华鲁恒升以煤化气平台为基础,依托洁净煤化气技术,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技术平台,协同推动德州本部及荆州基地“一体两翼”发展。公司深入挖潜增效,低成本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深耕销售渠道,拓展市场空间,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着眼节能降耗、扩能增盈,积极实施在线优化创新,以技术升级发掘装置潜力,确保了装置安全、稳定、高效、长周期运行,继续保持行业先进水平,传统产品扩能提质、扩市增盈,液氨、醋酸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有机胺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前列,新能源新材料产品拓宽应用领域,组合营销,做到利润最大化。截止2024年报,公司拥有尼龙6切片、己二酸、碳酸二甲酯、尿素、DMF、醋酸产能分别为20、52.66、60、307、48、150万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2.47%、52.33%、102.11%、111.99%、47.68%、96.15%,己二酸产能利用率较低主因2024年底新增投产20万吨,投产时间较短,后续有望逐步爬坡贡献增量。产品市场地位方面,公司己二酸国内市占率约20%;异辛醇市占率约10%;碳酸二甲酯产能全球第一,国内市占率保持30%以上,国内锂电电解液市占率60%以上;DMF国内市占率达30%;甲胺国内市占率50%以上。公司统筹存量优化和增量升级,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蜜胺树脂单体材料原料及产品优化提升项目、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己二酸装置相继投产,实现公司产品扩能增产;酰胺原料优化升级项目、20万吨/年二元酸项目、BDO和NMP一体化项目及其它技改在建项目如期推进,为公司后继发展提供新动能。
投资建议:华鲁恒升为煤化工行业龙头公司,具有一头多线柔性联产和低成本优势,基于自身产业链协同随下游市场变化持续拓展产品线,随经济复苏周期回暖带来业绩弹性。由于宏观环境和行业景气变化,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366.10(原377.74)/388.02(原413.03)/409.59亿元,同比增长7.0%/6.0%/5.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68(原57.70)/48.87(原66.88)/53.09亿元,同比增长11.9%/11.9%/8.6%,对应PE分别为10.1x/9.0x/8.3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增扩产超预期;贸易摩擦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大幅波动;项目建设不及预期。
化肥产品销量增长、毛利率提升带动业绩增长。从收入端看,公司2024年实现磷复肥销量548.61万吨,同比增长8.25%。其中,磷肥销量112.90万吨,同比增长6.56%;常规复合肥销量297.71万吨,同比增长3.17%;新型复合肥销量138.00万吨,同比增长22.93%。相对应地,公司2024年磷肥营收35.56亿元,同比增长16.45%;常规复合肥营收69.13亿元,同比增长-7.97%;新型复合肥营收42.69亿元,同比增长16.48%。从利润端看,公司2024年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0.75个百分点至15.64%,带动净利润增长。
新型肥料快速增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近年来,公司着力开拓新型肥料市场,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战略,针对新型肥料的研发、技术推广和市场营销分别打造了高效的研发团队、技术服务团队和市场营销团队。新型肥料销量由2018年的54.85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38.00万吨,6年时间增长了151.60%,年复合增长率达16.63%。新型肥料占复合肥整体销量的比例从2018年的16.56%提升至2024年的31.67%,新型肥料实现的收入占复合肥整体销售收入的比例从2018年的19.65%提升至2024年的38.18%。新型肥料占比的大幅提升,也带动了复合肥整体毛利率的逐步提升。
持续完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借复合肥业务强劲且稳定的现金流入,公司近几年加大了资本开支力度,主要包括磷酸铁及其上游配套项目、上游磷化工、收购集团的磷矿等。这些新产能的投入,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公司的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也将拓展新的产品种类,拓宽公司的成长空间。
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公司是国内磷复肥行业龙头企业,凭借多年打造的一体化成本优势、渠道客户黏性和产品自主创新,构筑了稳固的经营护城河,近年来复合肥销量连续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布局精细磷化工产业,打开长期发展空间。基于公司2024年年报,我们相应调整公司2025~2027年盈利预测。我们预测公司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14.70、16.81和19.0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15、1.31和1.49元,当前股价对应P/E值分别为12、11和9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单质肥价格大幅波动;下游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新建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业绩超我们预期。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09.46亿元,同比下降8.08%;归母净利41.55亿元,同比增加23.99%;扣非归母净利37.95亿元,同比增加22.71%。2024Q4,公司实现营收154.57亿元,同比增长1.61%、环比增长0.13%;归母净利润11.34亿元,同比上升235.93%、环比下降15.94%;扣非归母净利7.54亿元,同比上升105.65%、环比下降41.55%。2025Q1,公司实现营收178.42亿元,同比增长19.24%、环比增长15.43%;归母净利润12.52亿元,同比上升139.68%、环比上升10.37%;扣非归母净利12.27亿元,同比上升116.05%、环比上升62.78%,业绩超我们预期。
量:上游镍冶炼项目顺利达产,一体化护城河优势显著。1)镍:24Q1华飞项目达产支持镍板块快速增长,24年镍中间品实现出货量近23万吨,同比增长50%,镍产品出货量约18.43万金属吨(含内部自供),同比增长46%;2)铜:24年铜产品产量约9万吨,同比保持平稳;3)钴:24年钴产品出货量约4.7万吨(含内部自供),同比增长约13%,保持行业领先地位;4)锂:24年碳酸锂产量约3.9万吨,同比增长377%,硫酸锂产线建设有望助力成本快速优化;5)前驱体&正极材料:24年锂电正极前驱体出货量超12万吨(含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包括内部自供),正极材料出货量超9万吨(含内部自供及参股公司权益量),因公司主动减少部分低盈利产品出货,优化产品结构,锂电材料出货量同比有所下降。
价:镍价底部易涨难跌,刚果金政策扰动有望推动钴价中枢上移。2024年,公司主要产品价格铜(上期所)/MB钴/LME镍/前躯体(6系)分别为7.51万元/吨、12.21美元/磅、17058美元/吨、7.61万元/吨,同比分别变动+0.70万元/吨、-3.57美元/磅、-4629美元/吨、-2.01万元/吨。2025Q1,公司主要产品价格铜(上期所)/MB钴/LME镍/前躯体(6系)分别为7.74万元/吨、11.82美元/磅、15801美元/吨、7.11万元/吨,环比分别变动+0.21万元/吨、+0.90美元/磅、-465美元/吨、+0.04万元/吨。印尼政策频出拖底镍价,镍价走势预计易涨难跌,刚果(金)暂停钴原料出口拖底钴价,伴随行业库存持续下滑,供给紧张局面有望驱动钴价中枢上行,公司深度受益。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打造高质量业务布局。1)上游资源端:镍矿:公司已参股WBN、SCM、AJB、WKM、TMS五座矿山,镍矿资源储备进一步增厚。镍冶炼:华飞12万吨镍金属量湿法冶炼项目于2024Q1末达产,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实现稳产超产;华越6万吨镍金属量湿法冶炼项目持续超产,连接SCM矿山和华越项目的矿浆管道全线贯通,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华科4.5万吨镍金属量高冰镍项目稳定运营;年产12万吨镍金属量Pomalaa湿法项目有序推进,于25年一季度启动建设;年产6万吨镍金属量的Sorowako湿法项目前期工作稳步展开,波马拉工业园建设准备工作有序落实。锂项目:Arcadia锂矿项目运营有序,实现锂精矿出货量约40万吨,同比增长41%,生产能力大幅提升;5万吨硫酸锂项目于25年一月份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锂精矿到锂盐的矿冶一体化,大幅降低锂盐生产成本。2)下游锂电材料端:在印尼,华翔5万吨硫酸镍项目建成试产,华能5万吨三元前驱体一期项目于11月基本建成,25年一季度已实现批量供货,标志着公司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布局在印尼落地生根;在韩国,与LG合作的龟尾6.6万吨正极材料项目部分达产,实现万吨级出货;在欧洲,匈牙利正极材料一期2.5万吨项目有序推进,为打开欧美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投资建议:公司上游资源布局完善构建坚实护城河,下游锂电材料与国际资源和汽车巨头深度绑定,目前“四重底”确定,成长弹性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53.00、61.35、63.11亿元,以2025年4月21日收盘价为基准,PE分别为11X、9X、9X,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事件:4月14日,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报,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7.0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归母净利润139.6亿元,同比增长32.9%。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20.1亿元,同比下滑9.7%,归母净利润507.4亿元,同比增长15.0%,符合预期。公司2024年股利支付率为50%。
锂电池盈利稳定,产能扩张有提速迹象。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实现收入2530.4亿元,同比下降11.3%,毛利率23.9%,同比增长5.8pct。储能电池实现收入572.9亿元,同比下降4.4%,毛利率26.8%,同比增长8.2pct。2024
年公司实现锂离子电池销量475GWh,同比增长21.8%,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381GWh,同比增长18.9%;储能电池系统销量93GWh,同比增长34.3%。我们估算公司锂电池单价约0.65元/Wh,同比下降约26.2%,毛利约0.16元/Wh,单位净利约0.09-0.10元/Wh,同比基本持平。公司2024年电池系统产能676GWh(+124GWh)、在建产能219GWh(+119GWh)、产能利用率76.33%(+5.8pct)。公司25Q1出货超120GWh,同比增长超30%,我们预计公司2025年出货有望超600GWh。
锂电池需求持续高增长,全球市场空间依然广阔。根据SNEResearch统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1763万辆,同比增长26.1%,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894.4GWh,同比增长27.2%。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301GWh,同比增长62.7%。据SNEResearch数据,宁德时代2017-2024年连续8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为37.9%,较第二名高出20.7pct;在储能领域,公司2021-2024年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为36.5%,较第二名高出23.3个百分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仍在深化,电化学储能行业规模也在快速增加,我们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实现收入8.4亿元,同比-24.9%,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47.7%。
去库存基本出清,耗材收入显著增长。分产品来看,1)家用呼吸机为公司主营产品,2024年收入为5.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62.5%,同比-38.2%,主要因2024年前三季度受海外美国市场去库存影响,公司订单有所减少。2)耗材收入2.8亿元,占比33.7%,同比+46.2%。3)医用及其他产品0.3亿元,占比3.8%,同比-57.7%,主要因2023年医院购置大量氧疗仪和R系列产品,导致当年基数较高。分地区来看,国内收入3.0亿元,同比-22.5%,海外收入5.4亿元,同比-26.1%。
费用维持稳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从四费率来看,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分别为1.1/0.6/1.3/-0.1亿元,费用率分别为13.4%/7.3%/14.8%/-1.6%,同比变化+3.9pp/+3.7pp/+4.4pp/-1.3pp,四费率合计33.8%(+10.7pp),主要因2024年公司增加了37名技术及研发人员,加速主营产品优化迭代,同时加大全球市场拓展和品牌营销,研发和销售费用投入较大。管理费用端主要系中介服务费增加。
股权激励彰显公司发展信心。2025年3月,公司发布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公司高管、核心技术人员等共计54人授予不超过70.4万股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0.8%。本次激励考核期为2025-2026年,其中2025年考核目标为营收不低于10.1亿元(+20%),26年考核目标为营收不低于12.1亿元(+20%),彰显公司对未来业绩恢复正常增长的信心。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同比+3%,归母净利润0.9亿元,同比-26.0%;2025Q1营收1.5亿元,同比-40.7%,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73.23%。业绩下滑主要因为国内“6代线代线升级”造成的设备业务阶段性调整,但材料业务凭借大客户导入和技术创新实现逆势增长,2024年材料业务营收同比+14.31%,2025Q1材料业务创一季度材料收入历史新高。考虑到部分新材料放量和设备订单收入确认有一定延后,我们下调2025-2026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1(-0.9)/2.74(-1.02)/3.5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92(-0.97)/1.32(-1.21)/1.69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的PE分别为19.9/13.9/10.8倍,看好公司持续受益于8.6代线设备中标和材料业务国产替代,维持“买入”评级。
有机发光材料方面,RGB Prime材料已全面覆盖行业内主流面板厂商,RD、RH的产线应用加速推进;新材料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封装材料、PSPI材料已成功实现量产并导入主流面板厂商,钙钛矿载流子传输材料研发及市场推广正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新产品将逐步实现市场放量;新技术方面,在研项目已逐步接近尾声。OLED蓝光磷光材料完成结构开发并申请专利,预计2025年量产,有望重塑高端显示市场格局。随着国产面板厂商加速扩产及中尺寸OLED渗透率提升,新技术、新产品导入市场,未来有望受益于大客户导入带来显著增量。
受国内6代OLED产线建设速度放缓影响,公司设备业务收入下滑,但战略性突破已显现。公司中标京东方8.6代AMOLED生产线代蒸发源设备市场的持续拓展奠定坚实基础。钙钛矿蒸镀机、MicroOLED蒸镀机的市场推广也在稳步推进。随着国内8.6代线建设高峰来临,公司有望凭借国内蒸发源设备领域的龙头地位,持续斩获设备订单,打开新一轮成长空间。
事件:公司发布2024 年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0.56亿元,同比增长16.66%;实现归母净利润26.88亿元,同比增长8.0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8.65%。
航空业务经营稳健,新兴业务持续增长。从各业务板块收入端来看,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0.56亿元中,航空速运业务收入90.35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地面综合服务实现营收25.31亿元,同比增长6.91%;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收入124.76亿元,同比增长36.72%,其中跨境电商解决方案/产地直达解决方案分别收入59.2/33.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01%/73.32%。
空运量价高位维持,运营效率持续提升。经营层面,2024年公司积极提升运营效率,持续优化航网,投优投足长线运力,全货机日利用率为13.01小时,为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全货机载运率为82.17%,在行业内持续领先。公司货邮运输总周转量79.0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5.87%,货邮运输量为155.64万吨,同比增长7.70%。地面货站处理量为248.89万吨,同比增长3.60%,其中上海货站处理量市占率为51.86%。公司优化业务板块机构设置,形成华南、华北、西北、西南四个大区,强化区域协同,深入推进客户航网协作,开拓新航线,深耕跨境电商物流业务,尤其是在航空冷链业务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此外,公司推进AI赋能航空主场景,在数字化营销、收益分析、货站场景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跨境电商驱动成长,分红加码股东回报。从供给端看,1)金球存量大型宽体货机相对较为稀缺,老龄货机或将面临退役。2)国内宽体货机主要集中在三大航旗下。截至2023年底,国内58架大型宽体货机中,三大航占据其中的43架,且未来运力交付受限。从需求端看,跨境电商、冷链运输支撑航空货运景气度,受益于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全球航空货运需求显著增长,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航空货运需求同比增长11.3%。尽管航空货运需求取得显著增长,但2025年以来,美国频繁调整关税政策并计划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对依赖航空货运的跨境电商直邮模式将造成冲击,公司预计跨境电商平台可能加速向“海运+海外仓”的半托管模式转型,这将对航空货运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股东回报方面,东航物流已派发的2024年中期现金红利和拟派发的2024年度现金红利合计10.75亿元,占当年度归母净利润的40%;2021年上市以来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7.26亿元;未来2024-2026年每年现金分红占当年度实现的归母净利润的30%-50%,持续回馈股东。
风险提示:关税加征对业务影响超过预期,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空运海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跨境物流需求释放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油价格、人民币汇率价格波动的风险
工程设计收入增速快,经营现金流改善。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9.08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工程检测实现收入6.41亿元,同比增长2.49%;工程设计收入0.96亿元,同比增长83.48%;工程监理收入0.65亿元,同比增长14.97%;商品销售收入0.57亿元,同比下降11.23%;工程专业施工收入0.29亿元,同比下降63.0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6亿元,同比下降46.23%;实现扣非净利润0.64亿元,同比下降41.36%。2024年开工量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了短期经营效率。报告期公司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07亿元,同比增加0.31亿元,主要系收款增加影响。
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期间费用率提高。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48.43%,同比下降3.34pct;净利率为8.11%,同比下降6.05pct。期间费用率为33.01%,同比提高1.39pct。应收账款为6.41亿元,同比增加0.53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6.03%,同比提高2.87pct。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0.38亿元,同比增加0.1亿元。
持续拓展资质与能力,外延并购助增长。2024年,公司各子公司在建筑工程检测能力之外,正加紧拓展交通、水利方面资质能力,持续提升服务范围和能力。公司通过了《关于收购浙江宏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的议案》,同意公司与夏进福、沈利伟签订协议,以3956.58万元的价格收购其所持有的浙江宏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51%股份。2023年,宏业检测的总资产为5799万元,净资产为2754万元,收入为4932万元,净利润为835万元。上述股权交易于2024年11月交割完成,宏业检测并入公司报表。
风险提示: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风险;新签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不及预期的风险。
利润端快速增长,AI驱动第二增长曲线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5亿元,同比增长6.38%,实现归母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35.0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216.87万元,同比增长35.65%。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经营现金流连续两年正增长。公司全年净利润增速35.01%,显著高于营收增速(6.38%),单季度来看,24Q4实现营收6.62亿元,同比增长4.48%,环比增长41.04%,实现归母净利润-0.03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0.2亿元,同比亏损幅度大幅收窄,全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74亿元,同比增长12.12%。B端业务稳定增长,G端业务逐渐好转。报告期内公司整体毛利率55.21%,分业务来看:
1)B端业务数智财税业务:实现营收11.76亿元,同比增长8.68%,实现净利润2.49亿元,同比增长1.6%,毛利率77.04%,同比-1.82,净利率21.19%,其中亿企赢平台活跃用户1070万,同比增长30.5%,付费用户707万,同比增长24.5%,年经常性收入ARR为11.2亿元,同比增长7%;
2)G端业务数字政务业务:实现营收7.62亿元,同比增长3.37%,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减亏0.27亿元,毛利率29.12,同比+0.26pct,其中细分业务公司数据价值服务及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42.47%。
我们认为,公司24年整体经营效率有所提升,主要系公司G端业务数字政府业务加速及高价值场景的大数据服务产品的数据服务产品的持续推广,B端高毛利业务维持稳定增长,整体经营状况稳健。
积极拥抱MCP打造财税AIBM生态,AI赋能打造第二增长曲线)B端业务方面,公司通过AI赋能构建亿企赢财税AIBM生态服务平台,打造具备标准化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整体服务体系,其中亿企赢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垂类大模型平台“犀友”,通过提炼和标注可靠的财税知识数据规则,深度整合MCP构建“多模型协同+场景化精调”的财税数智化引擎,可实现财税服务的财税实务、合规税优、经营赋能的三层价值体系数智化升级;2)G端业务方面,公司支撑金税四期新电局、税智撑项目和税务人端项目全国推广上线,协助省局层面完成新电局的推广实施和业务持续创新,同时积极参与数字政务产品信创建设工作,基于国产化软硬件,自主研发完成了信创版本云化电子税务局系统,目前大数据标准产品和中间件已经全面适配信创国产化环境,包括麒麟、欧拉等国产化操作系统,以及达梦、高斯等国产化数据库。我们认为,公司积极拥抱AI赋能产品及业务,整合MCP加速打造财税Agent/Coplilot,结合公司税费数据要素价值开发能力,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财税信息化综合服务提供商, 24年净利润增速较高,B端业务稳健增长,G端业务逐渐好转,公司积极拥抱AI等新技术赋能产品及业务,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2.69/4.32亿元,同比增长49.64%/59.55%/60.63%,EPS为0.41/0.66/1.0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06.2/66.6/41.4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AI发展不及预期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下游企业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2024Q4及2025Q1业绩符合预期,高额分红回报股东公司发布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实现营收14.59亿元,同比+20.74%;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87.6%;扣非净利润2.37亿元,同比+103.43%。2024Q4实现营收3.65亿元,同比+32.25%、环比-8.68%;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83.86%、环比-26.18%;扣非净利润0.63亿元,同比+113.2%、环比-26.63%。2025Q1实现营收3.44亿元,同比+4.83%、环比-5.83%;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32.9%、环比-31.3%;扣非净利润0.42亿元,同比+32.48%、环比-33.82%,公司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业绩符合预期,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90元(含税)。考虑主营业务景气,我们维持2025-2026、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16、4.03、4.60亿元,对应EPS为1.84、2.34、2.67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为20.4、16.0、14.1倍。我们看好公司从OLED升华前材料向下游终端材料领域延伸,有序推进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产能扩建和客户扩展,成长动力充足,维持“买入”评级。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管控助力盈利修复,OLED材料成为第一大业务板块(1)分业务看,2024年公司显示材料、医药中间体、电子材料实现营收12.76、1.54、0.29亿元,同比+23.69%、+13.59%、-19.90%;毛利率为43.14%、57.78%、18.15%,同比+9.91、+1.94、+2.42pcts。2024年OLED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液晶单体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医药CDMO主力产品继续稳定供应,新客户新产品开拓初见成效;电子材料销售数量同比增加7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但部分显示用电子材料产品客户采购节奏放缓,半导体材料领域竞争加剧。(2)盈利能力,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为44.2%、17.26%,同比+9.01pcts、+6.15pcts;2025Q1销售毛利率、净利率为42.48%、13.27%,相较2024年报-1.71pcts、-3.99pcts。2024年毛利率上升主要是:①公司显示材料毛利较高产品的销售占比有所提升,同时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增加,规模效应凸显,②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全面构建战略性成本管控体系,公司整体效益不断提升。
瑞芯微:高端算力SoC引领者,AI赋能消费+智能物联。作为国内AIoTSoC的领跑者,瑞芯微深耕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二十余年,目前产品线覆盖汽车电子、机器视觉、工业应用、商业金融、智能家居以及消费电子等众多下游领域。依托丰富的芯片矩阵和软件算法布局,公司与数千家终端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阿里、比亚迪、百度、汇川、科沃斯、OPPO、小米等。受益于半导体行业复苏,公司以旗舰芯RK3588为首的各产品线年前三季度业绩重回高增,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8%、357%。此外,公司实控人产业经验丰富,管理层中核心技术人员占比较高。SoC芯片:下游市场星罗棋布,AI巨浪开拓新天地。AI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智能医疗、智能工业等下游产业对SOC芯片的需求稳定增长,逐步打开SOC芯片市场的天花板。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报告预测,2030年SoC市场预计将增长至2741.3亿美元,2025-2030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8.01%。AI赋能消费电子后,也将为消费电子行业带来创新升级,驱动行业进入新的复苏周期,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传统行业开启新篇章。AI催生新需求,新场景领航SoC市场增长。智能化+多屏需求预计将推动智能座舱SoC量价齐升,自动化+图像采集/检测将拉升机器视觉SoC市场规模。
旗舰芯应势迭代展宏图,布局配套擎画平台方案。随着AI应用的快速兴起,AIoT场景中边缘终端算力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顺应终端算力需求浪潮,公司旗下的旗舰芯持续迭代,从2014年推出的RK3288到2021年推出的三代旗舰芯RK3588,芯片制程从28nm升级为8nm;期间芯片CPU架构逐步从4核全大核升级为8核大小核架构;NPU算力从无到有,RK3588已达6TOPS。依托前瞻性布局带来的机遇,公司紧握传统行业AI化趋势,旗下多层次AIoTSoC产品线在旗舰芯的带动下,持续扩大在电子、教育、办公、金融等端侧市场的份额。此外,公司还积极投身于机器人等新领域。其中,RK3588等高端SoC能满足各类机器人的数据处理、视觉检测、智能应用等需求,多款芯片已应用于多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如各类工业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
公司围绕智能处理芯片布局配套,推出SoC的周边芯片,如电源管理芯片、接口转换芯片等,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平台化方案,形成“阴阳互辅”的战略。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4-2026年瑞芯微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3/8.54/11.31亿元,对应现价PE为116/80/61倍。公司作为国内SoC龙头企业,依托高强度研发和完善的产品矩阵,在汽车电子、机器人、机器视觉等新兴领域抢占市场先机,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核心观点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1.24%,2024年Q4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环比改善明显;2025年Q1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硅宝科技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59亿元,同比增长21.24%,实现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下降24.63%。其中24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0.26亿元,同比增长48.07%,环比增长5.37%,归母净利润为0.79亿元,同比下降13.62%,环比增长39.7%。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20.82%,较上年下降4.44个百分点,净利率为7.62%,较上年下降4.4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有机硅中间体价格处于低位,拖累密封胶产品价格。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7.78亿元,同比增加64.04%,环比下降24.16%,实现归母净利润0.71亿元,同比增加76.72%,环比减少10.43%,公司经营业绩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建筑胶产销保持稳步增长,工业胶快速增长,热熔胶并表带来增量。公
司作为建筑胶龙头企业,产品销量保持持续增长,2024年建筑胶销量15.01万吨(+7.7%),由于有机硅中间体价格处于低位,产品平均价格下降,2024年建筑胶收入15.5亿元(-5.7%);工业胶方面得益于汽车、电子等行业需求高增,全年销量4.26万吨(+22.66%),收入8.3亿元(+17.45%),其中电子电池胶及汽车胶营收同比增长37.88%及30.59%,光伏胶由于竞争激烈,营收同比下降9.76%。公司通过并购江苏嘉好切入热熔胶赛道,全年营收10.3亿元,净利润4933万元,2024年7月实现并表,贡献营收5.7亿元、归母净利润1576万元。
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持续向好,股东增持体现长期信心。公司2025年Q1营收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并购江苏嘉好,并且建筑胶继续保持市占率稳步提升,稳居行业龙头;工业胶在光伏新能源、电子电器、动力电池、汽车制造等行业均保持快速增长。2025年2月5日至2025年4月14日,引领资本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公司股份492.6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5%,合计增持金额为7745.90万元,表现了股东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有机硅中间体价格磨底有望结束,公司硅碳负极业务及热熔胶业务打开公司成长空间。2025年2月以来,有机硅中间体厂商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减少DMC供给,有机硅中间体价格上涨明显。据百川盈孚数据,2025年Q1DMC均价为13542元/吨,环比2024年Q4均价上涨3.3%(13108元/吨)。107胶2025年Q1均价为13854元/吨,环比2024年Q4均价上涨2.0%(13589元/吨)。在原料价格上涨
的背景下,公司发布涨价函,拟自3月1日起对部分产品提价3%-10%,预计公司业绩将明显受益。公司硅碳负极业务2024年完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销售的关键跨越,并建成3000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生产线,新型产品不断开发,硅碳负极业务有望在2025年贡献营收与利润。公司已经实现对江苏嘉好的完全控股,根据业绩对赌协议,江苏嘉好2024年业绩不低于4200万元、2025年业绩不低于4350万元、2026年不低于4500万元,三年合计净利润之和不低于13050万元,江苏嘉好的并表将有力提升公司经营业绩。
投资要点事件:(1)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收56.67亿元,同比+23.23%;实现归母净利润4.25亿元,同比-22.0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68亿元,同比-31.92%。其中,24Q4实现营业收入19.31亿元,同环比分别+26.77%/+41.67%;实现归母净利润0.40亿元,同环比分别-75.29%/-69.0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01亿元,同环比分别-100.76%/-101.11%。(2)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25Q1实现营业收入13.38亿元,同环比分别+26.31%/-30.74%;实现归母净利润0.88亿元,同环比分别-16.03%/+119.0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68亿元,同比-36.68%,环比增长0.70亿元。(3)公司发布《关于2024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公告》,2024年公司拟派发现金红利1.28亿元(含税),每股派发现金股利0.34532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为30.01%。净利润承压,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有所下降。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受部分新能源主机厂停产、研发投入增加以及部分新工厂产能爬坡尚未盈利影响。公司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参股公司长春派格(公司持股49.999%)、长春富晟(公司持股30%)、常熟安通林(公司持股40%)和长春安通林(公司持股40%)。2024年度常熟汽饰实现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收益2.32亿元,同比下降0.79%。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受来自联营、合营公司的投资收益下降影响,2025年一季度常熟汽饰实现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收益0.35亿元,同比下降37.44%。
新能源销售比例持续提升,新基地、新产能贡献增量。公司积极把握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国内外知名新能源车企保持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取门板、主副仪表板、立柱、衣帽架、模检具等业务,单车价值量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新能源销售占总销售比例已达39.54%,同比提升6.64pp。2024年新基地肇庆、合肥、安庆等工厂逐步完工,安庆常春、合肥常春及肇庆常春等新工厂项目量产贡献订单增量,2025年国内金华、芜湖江北等新基地产能将进一步释放,订单量有望继续增长。公司加大力度进行海外市场拓展,进一步完善欧洲基地的布局,正式开启匈牙利基地的建设,陆续推进潜在客户的报价,提高就近配套欧洲主机厂商的服务能力,海外市场加速发展。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核心竞争力继续提升。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2.11亿元,同比增长19.44%。研发费用增加主要系研发人员及工资费用水平的增长,并为开发新工艺,新材料,增加了前期设计、试制、试验检测等相关费用。公司持续加大智能座舱的迭代研发力度,加快向智能内饰集成化发展。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46项,实用新型专利473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8项。公司的智能座舱“ix-2024”荣获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项之一的红点奖,在海外进行多轮技术交流,获得一致好评,为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开启崭新局面。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5-2027年EPS为1.35/1.58/1.82元,三年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速17.68%。给予公司2025年13倍PE,对应目标价17.5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拓展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投资收益金额较大以及波动、智能座舱业务开拓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等风险。
核心观点海外与国内业务持续推进,2024年公司业绩稳定增长。2024年公司营收155.92亿元,同比+10.75%,归母净利润6.14亿元,同比+7.26%,扣非净利润5.93亿元,同比+10.85%;24Q4营收42.6亿元,同比+13.1%,环比+11.9%,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26.3%,环比-27.2%,扣非净利润1.1亿元,同比-26.3%,环比-20.5%。整体来看,2024年公司汽车低压铅酸电池销售3830万KVAH,同比+10.69%,其中铅酸类新能源汽车辅助电池销量同比+约40%;另外公司持续布局海外产能、加大渠道建设,整体出口业务同样贡献增量。2024年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90元(含税),分红率55.4%。费用管控稳定,锂电业务持续减亏。费用层面,24Q4骆驼股份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5%/2.8%/1.9%,同比分别-0.1/0.0/-0.2pct,环比分别+1.2/-0.1/0.0pct;盈利能力层面,24Q4公司销售毛利率15.6%,同比-0.7pct,环比+2.2pct,盈利能力依旧稳健扎实;24年公司低压锂电减亏明显,营收4.05亿元,同比+376.0%,毛利率提升至12.3%,同比+20.2pct,全年累计完成41个项目技术对接,共获得29个项目定点。
渠道扩张、客户认证、产能布局并进,出口业务提速。1)渠道扩张:截至24年底,公司拥有“优能达”服务商3400多家,终端商超12万家,已实现全国2742个区县服务商及终端商的注册;2)出口推进:2024年公司海外市场销量同比增长约68.49%,积极开拓海外主机配套业务,2024年新获7个海外配套定点;分区制定海外营销策略与产品清单,开展精准营销;3)产能建设:截至24年,公司国内铅酸电池产能约3500万KVAH/年、国外铅酸电池产能约500万KVAH/年,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处理能力86万吨/年,并持续优化产能布局,提升领先优势。
低估值细分赛道龙头,渠道升级、业务开拓打开成长空间。骆驼股份未来的成长空间主要在于:1)渠道升级,铅酸蓄电池的后装市场、海外市场的规模远大于国内前装市场;2)业务开拓,公司积极开拓锂电池业务,储能电池研发持续推进,同时完成动力锂电池回收全流程研发标准化建设工作。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业务稳定增长,维持“优于大市”评级。看好骆驼股份主业稳定放量,出海+业务开拓+渠道拓展打开成长空间,考虑到公司业务开拓带来的资源投入,维持公司盈利预测,新增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5/26/27年归母净利润8.6/10.7/12.6亿元,对应EPS为0.73/0.91/1.07元,对应PE分别为11/9/7倍,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事件:2025年4月18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0.89亿元,同比减少3.06%;实现归母净利润44.55亿元,同比增长102.03%。观点:
主要产品价格上涨叠加一体化优势拉低成本,净利润大幅增长。2024年,全国电解铝需求平稳增长,供给已达上限增速有限,行业产销两旺。全年电解铝现货价格同比增长7%,氧化铝价格同比增长约40%。同时,公司拥有从铝土矿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环节,具备一体化综合优势,已经实现主要原材料氧化铝和预焙阳极的全部自给自足,在价格波动时,成本优势明显。在产销两旺、成本可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