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参考消息特稿系统性改革激发制度型开放——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十周年观察
前不久,随着盛业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和天津华图汽车物流有限公司的共管账户收到来自阿塞拜疆买方的8万美元回款,全国首单“本外币一体化共管账户+优先受偿权”跨境外币国际商业保理业务实现闭环。
“经过反复讨论并和有关部门沟通,我们创新方式,由出口商和保理商以跨境贸易企业的名义在银行开立专账、共同监管,既遵循外汇管理规则,又解决了保理公司收款的问题。”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局金融发展中心主任曲彬说,天津自贸试验区已将此次改革举措印发了文件《关于支持国际商业保理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走进位于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的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大屏幕上的一条上扬曲线图引起了记者注意:其境外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200万美元增长到2025年预计的1550万美元。天津海特的保税维修业务产值逐年增长,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飞机维修企业。
实体经济。在天津自贸试验区,2024年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已达232.6亿元。据朱长存介绍,实现这一数值经过了长达十年的“三步走”。第一步是2016年,落户机场片区天津滨海新区综保区的庞巴迪正式获批开展保税维修业务,这是天津自贸试验区自主审批的第一个保税维修项目;第二步是2019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出台相关实施办法,让保税维修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发展壮大;第三步是2025年,在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
GE医疗获批在自贸试验区外、滨海新区内开展医疗器械保税维修,标志着保税维修业务在滨海新区推广。让天津海特得以转型为外向型企业的契机,就来自“第二步”。这家公司不在综保区内,曾经只能以“修理物品”的方式开展国际业务,且需要租赁外部保税仓库,每架飞机客改货时都需要先缴纳约1000万元的保证金,大约9个月后完成业务才能退还。
2019年12月,天津海特正式获批开展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资质。赵小东说,在海关电子账册管理下,公司无需再提交保证金,境外飞机在国内降落后可直接飞来天津海特开展保税维修业务,保税料件在公司自有仓库保税区域就能管理和存放,每月可再节省租金等费用约50万元人民币。短短五年,海特已保税维修交付了国内外50多家客户的700余架次飞机。
据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王亚刚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的飞机保税维修与东疆片区的飞机租赁两大产业已形成上下游联动,加上空客公司在天津的生产线,一条涵盖“飞机总装-销售-融资租赁+保理-维修和再制造-客改货-拆解-二手交易”的航空航天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正在逐步搭建,构建起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经济环境。
海河畔,悠扬的乐声从一座现代化白色建筑传出,来自美国的作曲家尼科洛·安森正在给学生上课。这里是纽约茱莉亚学院百年来首个海外合作办学项目——天津茱莉亚学院,2021年在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正式落成启用,目前有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在此工作学习。
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长孙勇说,其他区域企业在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分公司也可开设FT账户,有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天津市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齐俊妍认为,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推动天津城市转型的“催化剂”,助力天津重塑北方对外开放高地和经济发展引擎,形成了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