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科技创新引领者

米乐M6网页版:2025年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米乐M6网页版:2025年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

2025-03-1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中国医疗设备行业作为医疗健康体系的核心支柱,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呈现高速发展态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慢性病发病率攀升,以及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医疗设备需求持续扩大。

  中国医疗设备行业作为医疗健康体系的核心支柱,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呈现高速发展态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慢性病发病率攀升,以及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医疗设备需求持续扩大。政策层面,国家通过《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明确支持高端化、智能化设备研发,推动国产替代进程。与此同时,医疗设备集采、以旧换新等政策重塑市场格局,加速行业洗牌。技术方面,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医疗设备向精准化、远程化方向升级,国产企业如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已在高端影像设备、监护仪等领域打破外资垄断,国产化率提升至42.96%,行业正从“量”向“质”跨越。

  医疗设备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医疗设备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临床学科工作最基本要素,即包括专业医疗设备,也包括家用医疗设备。医疗设备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医疗设备已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医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仪器的发展,甚至在医疗行业发展中,其突破瓶颈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内医疗机构的数量还将保持增长的势头。医疗设备的主要需求方为医疗机构以及家庭,需求量的增加成为未来医疗设备市场空间扩张的有力保障。

  我国已将医疗设备产业纳入新兴战略型产业,未来医疗设备产业发展思路将以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为核心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国产医疗设备产业。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设备产品。同时加快大型医疗设备产业基地的建设,带动相关学科整合与技术集成,来实现医疗设备的技术全面升级。

  中国医疗设备市场保持年均14%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23年市场规模达3980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4458亿元。从细分领域看,医学影像设备(CT、MRI、超声)、体外诊断设备(IVD)、生命支持设备(呼吸机、监护仪)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影像设备受益于县域医疗能力提升和更新政策,2024年招标规模同比增长59.18%,国产CT、MR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市场竞争呈现“三梯队”格局:第一梯队以迈瑞、联影、东软为代表,凭借技术积累和规模化优势占据高端市场;第二梯队为区域性龙头及细分领域专精企业,如安健科技(DR设备)、开立医疗(内窥镜);第三梯队则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集中于低端耗材和中低端设备生产。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巨头如GE、西门子仍垄断超高端设备市场(如7T MRI、PET-CT),但国产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逐步渗透。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医疗设备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分析:

  政策驱动的集中采购成为行业分水岭。2024年以来,江苏、四川等地推进CT、DSA等设备集采,价格降幅达20%-30%,倒逼企业优化成本结构。集采虽短期压缩利润,但长期看将加速行业整合,具备核心技术、成本控制力的头部企业有望胜出。

  在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的背后,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构成行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国家层面,设备更新贴息贷款、县域医共体建设等政策释放超千亿元设备采购需求;地方层面,如河北、四川等地2024年启动数亿元级CT、彩超更新项目,直接拉动中高端设备市场。与此同时,AI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重新定义医疗设备的应用场景。然而,行业也面临集采压价、研发投入高、国际认证壁垒等挑战,企业需在合规经营与创新突围中找到平衡。下一阶段,如何借助政策红利实现技术跃迁,并通过全球化布局开拓新增量市场,将成为企业战略的关键命题。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主流医疗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政策通过优先采购、税收优惠等举措扶持国产设备,2024年大型设备招标国产化率提升至42.96%,较2023年增加2.49个百分点。例如,联影医疗的320排CT已进入三甲医院,打破GPS(GE、飞利浦、西门子)垄断。

  2024年国家启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支持县域医共体更新CT、B超等设备。政策要求淘汰超期服役设备(如使用超10年的CT、MR),预计带动未来三年超3000亿元市场需求。四川、河北等地率先落地项目,单省采购规模达4-6亿元。

  头部企业加速出海,迈瑞医疗海外收入占比超40%,在欧美建立研发中心;联影医疗的PET-CT获FDA认证,进入美国市场。政策通过“一带一路”医疗合作项目,推动国产设备走向新兴市场。

  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医学影像分析,如联影的uAI平台可实现肺结节检出率超95%,减少医生70%的阅片时间。AI+CT、AI+超声设备逐步成为医院标配。

  微创医疗的图迈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天智航的骨科机器人完成多例远程手术,国产化率从不足5%提升至30%。2024年国家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报销试点,进一步催化市场。

  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巨头切入健康监测设备领域,智能手环、心电图贴片等产品实现心率、血氧等数据实时追踪,支撑居家慢性病管理。5G技术则助力远程超声、远程手术指导等应用落地。

  华大智造的基因测序仪、新产业的化学发光设备推动个性化诊疗。伴随肿瘤早筛、伴随诊断需求增长,分子诊断设备市场年增速超25%。

  集采导致设备价格下降30%-50%,企业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如国产零部件替代)、服务增值(设备租赁、数据分析)维持盈利。例如,迈瑞医疗推出“设备+试剂+信息化”打包方案,提升客户粘性。

  高端设备核心部件(如CT探测器、MRI超导线圈)仍依赖进口。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如清华大学与东软联合研发光子计数CT,突破芯片卡脖子问题。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需从目前的7%-10%提升至15%以上。

  欧美市场对FDA、CE认证要求严格,国内企业需建立本土化临床数据体系。例如,万东医疗通过收购意大利百胜医疗获取海外渠道,降低准入风险。

  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正站在历史性拐点: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健康中国战略与技术进步催生万亿级市场;另一方面,政策调控、国际竞争与技术迭代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五年,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高端化与普惠化并行,超高端设备突破与基层医疗设备普及同步推进;二是产业生态重构,从单一设备销售转向“硬件+软件+服务”的全周期解决方案;三是全球化纵深发展,国产企业通过技术授权、海外并购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米乐官方网页版入口

  对企业而言,需把握政策红利窗口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构建弹性供应链以应对集采压力;对投资者而言,医学影像、手术机器人、分子诊断等细分赛道具备高成长性,而具备全球化能力的企业更具长期价值。总体来看,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将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在全球医疗科技创新中占据重要一席。

  米乐官方网页版入口

  想要了解更多医疗设备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4-2029年医疗设备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