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央结算公司:以标准体系及数据为抓手助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新华财经上海7月29日电 近年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持续致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定量化、规范化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能够有效减少绿色投融资双方环境信息不对称、防范“洗绿”“漂绿”风险。
助力解决环披标准缺失的问题,在相关管理部门指导下,中央结算公司牵头编制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金融行业标准,并于2024年12月正式发布,该标准涵盖200余个细分绿色项目的40余个环境效益指标,针对每个项目设计了必填和选填指标,为绿色债券全面展现环境效益贡献提供了标准参考。
同时,依托金融行业标准,中央结算公司牵头编制发布了《金融机构绿色投融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深圳地方标准,联合粤港澳三地20余家机构编制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规范》,并被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简称“湾区标准”)清单,为湾区绿色投融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规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厦门银行发行了2025年绿色金融债(第一期)(“25绿色债01”),率先应用《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金融行业标准开展了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该债券投向绿色建筑及水体生态修复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3288.77吨。
据了解,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诚信绿金”)作为“25绿色债01”的评估认证机构,助力厦门银行成功完成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标准的全国首次实践。
此外,中诚信气候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作为“湾区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充分利用其在湾区开展业务的丰富经验和专业优势,助力中央结算公司整合境内外实践,夯实指标兼容性,共同推动标准在湾区落地。
中诚信绿金方面表示,金融行业标准首次统一绿债环境效益披露要素、编码与口径,填补了国内行业标准空白;“湾区标准”在立足境内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的同时兼容港澳主流披露规则,提升了跨境可比性,也增强了披露透明度。两项标准均坚持目标导向、科学性与简便性,针对项目类型精选关键指标,确保了很高的可操作性。
记者了解到,中央结算公司日前打造了首个集中展示债券环境效益信息的数据库——中债-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旨在为市场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券数据服务。
2025年6月,在覆盖境内外绿色、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数据基础上,该数据库扩容了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主题债券,持续扩展债券品种覆盖范围。中央结算公司参照境内外主流要求及规范性文件,筛选识别了具有监管认可标识、募集资金投向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债券,累计识别我国境内市场公开发行债券3500只,发行规模约7.5万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数据库入库境内外公开发行的GSS+(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挂钩、社会责任主题、可持续发展主题)债券超10000只,发行规模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涵盖了境内外2100余家发行人。
除海量数据外,该数据库还提供了包括可持续概念、标准符合情况等可持续标签,及债券、项目、挂钩目标等多维度环境效益数据统计服务,能够充分支持市场跟踪研究主题债券发行情况及环境效益实现情况,服务主题投资、统计研究、市场监测等应用场景。
据介绍,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作为行业首家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绿色投融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深圳地方标准的编制机构,正逐年扩大投融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已经披露持仓绿债环境效益及股票碳排放强度数据。证券是首家在其年度ESG、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公开披露以“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持仓绿债环境效益披露的深圳金融机构。
2023年,第一创业证券首次使用数据库统计并披露了资产管理及固定收益业务部分持仓绿债的环境效益。2024年,“中债-绿色低碳转型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覆盖的绿债数量及范围明显扩大,第一创业证券再次使用该数据库对全部持仓的绿债环境效益数据进行了披露,持仓绿债预计产生碳减排量15424.72吨二氧化碳当量/年,替代化石能源量5954.62吨标准煤/年。
此外,中央结算公司依据《绿色信贷项目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等政策文件及自研成果,针对国家权威绿色行业目录涉及的绿色项目建设环境效益测算工具,系统整合信息来源分散的测算参数,为用户提供了可通过项目运营数据便捷测算绿色项目预期实现环境效益的服务。环境效益测算工具现已覆盖全量可量化测算数据的154个绿色行业,支持测算碳减排量、节能量等22个核心环境效益指标。
下一步,中央结算公司方面表示,将继续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深耕绿色标准和数据库建设,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助力谱写绿色金融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