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绿色金融中国可持续债务市场报告2024
2025年7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与兴业研究联合发布《中国可持续债务市场报告2024》。
报告盘点了2024年全年中国绿色、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务市场(统称为GSS+市场)的发展状况及规模。截至2024年末,中国累计发行GSS+债券(符合CBI定义)规模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5555亿美元),位列全球前三,成为突破五千亿美元门槛的四大市场之一。
伴随政策持续发力与国际合作深化,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正处于关键跃升期:绿色债券发行连续领先全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债券市场强势反弹并进一步与全球市场接轨,主权绿色债券首次发行即获国际资本高度认可。GSS+债券不仅成为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的主要亮点,也为全球新兴市场参与低碳转型融资提供了参考和操作指南。
截至2024年底,中国GSS+债券市场(符合CBI定义)仍以绿色债券为主,占累计发行总量的80%(3.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424亿美元)。这一趋势也在全球市场中得到体现:2024年,全球绿色债券占GSS+累计发行总量的81%(4933亿元人民币,约合689亿美元),并贡献了当年新增发行量的63%。
2024年,中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的、符合CBI定义的绿债总量达4933亿元人民币(689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6060.8亿元人民币,约合847亿美元)和德国(5271亿元人民币,约合737亿美元),尽管相较2023年的6019.8亿元人民币(841亿美元)同比下降18%。
低碳能源与低碳交通仍是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最主要的流向,分别占比52%和30%,合计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略超50%)。与此同时,用于适应与韧性(A&R)项目的资金使用显著增长,从2023年的11.7亿元人民币(1.641亿美元)增加至2024年的37.2亿元人民币(5.191亿美元),占总发行量约1%。
短期限债券仍占绿色债券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89.9%的中国绿色债券期限在5年及以下,仅6笔交易期限超过20年,显示出市场对长期工具的需求仍需要提升。
此外,第二方意见(Second Party Opinion, SPO)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带有SPO发行的债券占比达61%,在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中达到73%(按发行规模计),表明发行人对提升公信力和透明度的意愿不断增强,也反映出投资者对绿色信息披露质量的日益关注。
截至2024年底,中国累计发行符合CBI定义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S&S)债券8085.5亿元人民币(1129亿美元),其中新增1123.9亿元人民币(157亿美元),较2023年的272亿元人民币(38亿美元)增长316%,发行笔数亦从2023年的22笔增长至66笔,涨幅200%。这是疫情后中国在S&S债券发行领域表现最为强劲的一年。
从资金用途看,61.9%的S&S债券投向可负担的公共设施领域,包括社会保障住房或大型公共设施等项目,其次是医疗卫生(5%)、教育(3.7%)和就业(2.9%)。
在经历2023年的短暂停滞后,中国SLB债券市场于2024重拾增长势头,全年发行总规模达508.3亿元人民币(71亿美元),共计82笔,较2023年的408.6亿元人民币(57亿美元)有显著提升,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发行主体,这一增长趋势与全球市场38%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
从累计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计发行213笔SLB债券,总规模达1625亿元人民币(227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其中3笔中国SLB债券符合气候债券SLB数据集方法论的要求,规模合计14.5亿元人民币(2.03亿美元),国别排名第22。数据显示,中国SLB发行人需考虑加强目标设计的科学性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进一步提升可信度。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虽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6%,却贡献了2023年全国GDP的11%。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洪水、海平面上升及极端高温等气候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区域投资正逐步聚焦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此大背景下,大湾区的GSS+债券市场展现出显著的支撑潜力。根据CBI统计数据,2022至2024年间,大湾区九个城市共有539个主体发行了贴标债务工具,总金额约7.9万亿元人民币(1.1万亿美元)。其中,52个发行人共发行了163笔符合CBI定义的GSS+债券,总规模达4971.7亿元人民币(695亿美元),占发债主体的10%,充分显示了大湾区GSS+债务市场的广泛覆盖和巨大增长潜力。从行业构成来看,资本货物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共有330个发行人来自该领域,其中30家发行了符合CBI标准的GSS+债券。
香港、澳门和深圳等大湾区交易所平台为发行人提供了包括信息披露和材料准备在内的支持。香港的GSS+市场表现更为活跃,其中香港特区政府以其1496.1亿元人民币(209亿美元)的发行总量成为区域内最大发行主体,并在CBI支持下发布了《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涵盖能源、交通、建筑、水资源与废弃物管理等12个行业。
自2024年以来,中国通过强化监管、优化制度设计和跨境合作,推动可持续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为“双碳”目标提供资金支持并巩固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地位。国内方面,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不断收紧:2023年底《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出台后,2024年初更新了资金使用与管理要求;4月出台的指导意见则明确了碳减排和项目碳排放数据披露要求。同时,2024年2月新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纳入氢能等更多产业链环节,为绿色投资提供了明确指引。
在转型金融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已率先在钢铁、电力等高排放行业和多个地区试点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并出台首批行业标准在部分地区试用,支持高碳行业有序转型。
此外,绿色熊猫债为外资参与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市场提供了关键渠道,2024年4月及2025年2月有关简化流程和明确标准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境外参与度;2025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主权绿色债券框架为高标准绿色国债提供了制度保障,助推人民币绿色资产在全球市场获得认可。同时,与欧盟和新加坡联合发布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推动了全球标准互通。
总体来看,中国可持续债务市场正朝着更规范、透明与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中国有潜力为全球新兴市场设定绿色金融的发展蓝图,但仍需在完善政策机制、提升透明度、对齐国际最佳实践等方面做出协同努力,报告建议如下:
● 扩大主权债券与市政债券的覆盖范围:2025年中国财政部首发主权绿色债券在伦敦获得8倍超额认购,彰显国际信心。将主权与地方债进一步纳入绿色和,将释放巨大市场潜力。
● 加强国际投资者参与:通过“北向通”、QFII/RQFII等机制开放市场基础,辅以清晰政策和严格绿色标准,引导全球资本流入绿色基础设施与能源转型项目。
● 提升市场可信度与透明度:国内可持续投资机会在界定范围和透明度方面与不断演变的国际市场实践仍有一定差距,可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对齐国际标准(如SLB目标设定与执行)提升投资者信任,推动市场长期发展。
● 扩展和整合可持续分类目录:中国最新的转型金融分类目录若进一步扩展至制造、采矿和信息通信等领域,并确保可信度,将显著拓宽可持续投资机会,也可吸引投资者将资金部署到工业去碳化和技术创新领域。
● 构建气候韧性金融体系:面对不断凸显的气候风险和日益迫切的适应需求,预计气候韧性相关债务市场也将成为中国气候融资领域的重要支柱。下一步可通过试点创新金融工具和明确气候适应与韧性投资的优先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