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重说封面人和事】点“碳”成金逐“绿”而行——2024年第10期封面回眸
2024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双轮驱动、互补衔接的全国碳市场整体架构,这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2024年10月,《中国金融家》采访了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一同探索了我国碳市场的发展脉络与路径。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一年已翩然而至。新年伊始,碳市场未来走势备受关注,记者再次采访了王乃祥,听他畅谈北京绿色交易所的新年规划,以及对2025年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的独到洞察与展望。
王乃祥:2024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双轮驱动、互补衔接的全国碳市场整体架构,这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强制碳市场平稳运行,扩围工作有序开展。据统计,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年成交量1.89亿吨,年成交额181.14亿元,这也是自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部于2024年9月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推动进一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据统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
自愿碳市场启动,制度规范日趋完善。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这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目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经构建起“1+1+4”的制度体系(1个管理办法、1套方法学工具和4项技术规范),以及“2+2+N”的系统和管理机构(2个机构、2个系统以及主管部门认可的审定与核查机构)。2024年7月,生态环境部对第二批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2项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并于2025年1月正式发布,这将进一步扩大自愿碳市场供给量,为提高市场交易活跃度提供制度支撑。2024年8月,自愿减排项目与减排量申请开始受理,截至2025年1月13日,共有70个项目进行公示,涉及年减排量超千万吨,其中有1个海上风电项目减排量已完成公示即将登记,新签发的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启动在即。
《中国金融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列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北京绿色交易所制定了哪些具体的落地举措,以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的绿色经济转型?
王乃祥:近年来,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发挥自身碳定价、碳量化、碳金融专业优势,为北京低碳城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接下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将持续加强绿色交易主平台、产品创新策源地、国际合作新载体功能,扎实做好绿色交易、绿色公共、绿色金融、绿色双碳、绿色培训五大方面的服务,为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助力。
例如在绿色交易服务方面,将持续做好核证自愿减排量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优化交易系统功能,完善配套制度体系,为自愿碳市场有序平稳运行提供支撑和服务。在绿色金融服务方面,将不断完善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功能,并依托该系统持续服务北京市管企业碳管理和碳交易示范应用,以及通州区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库建设。此外,北京绿色交易所将全力推进北京市ESG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北京建设ESG发展全国高地提供支撑。
《中国金融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未来将怎样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与有效性?有哪些具体规划?
王乃祥:作为生态环境部授权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机构,北京绿色交易所将从平台建设运营、政策宣传解读、研究支撑、能力建设、参与人体系五个方面提升碳市场活跃度与有效性。一是做好交易平台建设运营。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高质量的CCER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扎实运行和管理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规范交易活动,强化交易监管,做好市场运维。二是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大力度、多渠道解读和宣传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关政策,支撑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和良好市场环境的营造。三是加强自愿碳市场研究支撑。立足国内外自愿碳市场发展情况,做好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度建设、国际化发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四是不断强化市场能力建设。在现有市场化培训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CCER开发与交易相关课程内容,帮助各类市场参与方掌握CCER相关知识和技能。五是积极培育市场参与人体系。通过完善市场参与人体系建设,汇集各类参与方资源,打造市场服务生态,扩大市场规模,提升交易活跃度。
《中国金融家》:新的一年,对于中国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王乃祥:为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基于国家政策引导方向和产业发展现状,更新迭代绿色金融标准,研究推出权威的转型金融标准,明确支持方向,引导资金精准流向绿色领域和转型领域。同时,构建并完善包括信息披露、统计评价、业务准入、业务流程等在内的标准体系,助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业务更好落地。第二,丰富相关金融产品。稳步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探索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覆盖至转型金融领域。第三,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鼓励建立服务企业的碳账户体系,降低碳数据披露成本,提升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为绿色转型金融服务评价体系提供底层数据支撑。同时,加快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绿色转型金融产品提供重要采信依据。第四,加快自愿碳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对碳减排进行定价,激励更多市场主体自主自愿参与到自愿减排行动中,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绿色领域和转型领域,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