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4年金融机构“一带一路”利益相关者参与手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本手册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撰写,旨在为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提供指导,以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和社会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注重绿色发展,中国监管机构和相关组织已发布多项政策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机构在项目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有助于降低环境社会风险,提升项目成功率,增强公众信任,获得更多合作机会,符合国际趋势。
- 机构层面,遵循政府或行业标准(如TCFD、ISSB等),向利益相关者传达机构行为对环境影响,为公众参与提供信息基础。
- 项目层面,分享环境和社会信息,满足东道国法规要求,帮助利益相关者了解项目风险与机会。
- 咨询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对话,了解项目影响与缓解方案,提高项目设计质量,增强公众支持。
- 申诉机制为受影响社区表达关切提供途径,保障项目顺利进行,提升金融机构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
- 专题和行业工具:包括机构层面(如TCFD、ISSB、GRI、SASB、CDSB等)和项目层面(如赤道原则、IRIS+、FAST-Infra)标准,为环境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提供指导。
- 双边和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工具:(如IFC、世界银行、AIIB等)制定自身披露和公众参与要求,确保投资可持续性。
- 国内法规政策不断发展,涵盖环境影响评价、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对外投资合作等方面,对海外投资公众参与制定标准,鼓励企业融入绿色发展概念,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
- “一带一路”相关准则(如GIP、GDG)为绿色投资和项目绿色发展提供自愿准则和具体建议,包括环境信息披露、公众参与和申诉机制等内容。
- 建立ESMS框架,包括环境社会政策、能力建设、风险评估监控、绩效报告等,将其与内部运营整合,确保项目评估、实施和监督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
- 项目各阶段(启动、评估与设计、建设与运营、退役)采取相应措施,如明确要求、筛选分类项目、尽职调查、监督合规、披露信息、解决申诉等。
- 评估与设计阶段,核实结果,融入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流程,建立申诉机制,与利益相关者协商确定方案。
- 建设与运营阶段,实施管理计划,评估影响,更新信息,持续协商监测,处理申诉。
中国海外金融发展模式转变,新机会涌现,需调整流程以适应公众参与和信息披露新趋势。全球金融界、监管机构推动相关框架和标准发展,中国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