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改革创新推动绿色金融更好发展
在实体经济大规模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系统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更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绿色金融服务需求
浙江湖州打造“绿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广东广州推出碳账户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绿色碳链通”融资模式,贵州贵阳和贵安新区打造全国首个绿色金融法庭,江西、新疆克拉玛依探索开展绿色票据再贴现业务……从蓝图和理念到实践与行动,全国10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带头作用,为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当地和全国绿色金融发展、助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一系列有益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到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31.8%,位居全球前列。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持续不断的金融改革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长久动力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规模的绿色投资,这为金融机构拓展绿色金融业务、实现快速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实体经济大规模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系统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更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绿色金融服务需求。
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要坚持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存在固定的发展模式,也很难做到一款产品包打天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经验证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只有与地方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大作用。下一步,要鼓励更多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立足区域实际,继续探索多样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支持有特色、有基础的原试验区升级,鼓励发展转型金融,持续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全局发展贡献力量。金融机构也要加快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用心打造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金融产品,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量身定制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创新服务。
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要坚持精准施策。绿色金融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与传统金融服务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不同,绿色金融项目要更多考量生态效益,这对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挑战。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更多投资和信贷资金进一步向绿色发展倾斜。现实中,能够有效识别真正的绿色项目并非易事,需要科学完整的政策体系作为支撑。货币政策要更好发挥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优化绿色金融评价方法,拓展评价结果运用场景,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具有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领域。
以“绿”为媒,点“绿”成金。绿色金融发展生机勃勃、前景广阔,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广大金融机构要保持耐心、倾注热情,脚踏实地、精耕细作,不断以改革创新拓展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努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共生共荣,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吴秋余)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