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资讯
江蘇三市入選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
近日,財政部公布2025年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名單,江蘇鹽城市、揚州市、溧陽市成功入圍。同時,在財政部組織的2025年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績效考核情況公示中,我省連續第三年獲評東部省份第一檔次。
近年來,普惠金融在我國金融體系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致力於為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提供平等且有效的金融服務。那麼,入選地區有哪些創新舉措值得借鑒推廣?普惠金融推進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和堵點?如何更好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從提出申請到獲得貸款,僅一周時間,及時解決了原材料採購的資金難題。”江蘇明通福路流體控制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靜生告訴記者,企業專業從事球閥制造,2024年榮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因訂單大幅增加,存在階段性流動資金需求。結合客戶實際需求,農行鹽城中匯支行組織專業化的團隊服務,於去年8月為該企業投放1000萬元“專精特新貸”。此為政府增信類產品,企業無需提供任何抵押物即可申請。政府設立的專項風險補償基金承擔80%風險,銀行僅承擔20%,有效破解了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因缺乏傳統抵押品而面臨的融資困境。
近年來,鹽城積極發揮金融引領作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鹽城市財政局金融處副處長彭明星介紹,當地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技術改造再貸款工具以及“蘇創融”“蘇創積分貸”等特色產品落地。截至2024年末,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落地1.05億元,“蘇創積分貸”落地174筆10.24億元,平均貸款利率3.19%﹔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372.37億元,同比增長19.02%。
揚州市強化金融服務平台建設,推動普惠金融政策、產品直達基層。“我們嘗試在揚州市‘財政金融聯動惠企’平台發布200萬元‘揚創貸’貸款需求。江蘇銀行當天就完成了預審,5天即成功放款。”江蘇雙凰銅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永俊說。
“‘財政金融聯動惠企’平台通過持續優化服務機制,整合財政金融線上運行模塊,打破‘數據壁壘’,解決融資過程信息不對稱難題,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揚州市財政局金融處副處長虞振清表示。同時,建立惠企財政資金速兌機制,實現政策資金“直達快享”“免申即享”,讓政策紅利精准直達企業,助力創新創業和轉型升級。
溧陽市不斷建立健全基層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緩解小微、“三農”融資難題。2024年11月,在參與政銀企共建活動中,溧陽南山竹海景區憶楠山酒店負責人了解到江南農村商業銀行推出“富民創業貸”金融產品,成功貸款20萬元,用於民宿裝修。
2024年8月,溧陽市出台“富民創業貸”新政,重點支持就業困難人員、大學生、農村自主創業農民等10類群體。個人貸款期限自首次獲得貸款之日起可達3年,創業者可申請最高300萬元的貸款額度。“這一政策的實施,為眾多創業者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有效降低創業門檻和融資成本,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溧陽市財政局金融科科長王蘇嵐說。
2022年首批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名單公布至今,江蘇已有12個市(區)入選。憑借中央獎補資金的撬動作用,地方政府進一步完善融資增信、風險補償、信息共享等機制,吸引更多金融資源向中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匯聚。
“自宿遷入選2024年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以來,全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當年同比增長15.55%,平均利率同比下降9.91%。”宿遷市財政局金融處負責人沈燦告訴記者。
宿遷在獲得中央獎補資金2000萬元后,安排1600萬元用於“市企貸”財政貼息,對在規定時間內辦理“市企貸”的小微企業,利率在LPR-70BP以上部分據實給予貼息支持,切實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安排400萬元用於“市企貸”擔保業務降費獎勵,對融資擔保機構辦理的“市企貸”擔保業務,按其承擔的擔保責任規模一次性給予不高於年化1%的降費獎補。2024年,宿遷市財政設立的“市企貸”“小微貸”等7個資金池新增發放貸款超65億元,惠及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800余家次。
“企業成立時間短,市場銷售還沒有打開局面,又拿不出合格的擔保物,跑了多家銀行都碰壁。”南通華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慨道。該公司2022年成立,從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純化、合成技術研發,是一家初創企業。今年以來,企業產品技術得到市場認可,逐漸取得業務訂單,需資金購買原材料。今年3月,省普惠基金風險分擔產品“蘇科貸”進一步升級擴容,將支持對象延伸到種子期、初創期企業。江蘇銀行南通開發區支行獲悉后,立即與華普生物對接,僅用3天便為企業成功發放500萬元“蘇科貸”,並結合企業首貸資質,幫助客戶申請了1個百分點的科創首貸貼息政策優惠,為企業節約了資金成本。
“對於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方式由原來的抵押擔保逐漸轉向信用方式,無需企業提供抵押物,使得小微企業擴大再生產和獲得融資的門檻降低。”農行鹽城分行產品經理房志安認為,這一轉型推動了金融資源向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精准流動。
盡管江蘇普惠金融發展成績斐然,但仍面臨一些難點。“小微企業有迫切的貸款需求,但抵押物、資質、營收等往往達不到銀行風險控制體系的要求﹔農業生產又受自然風險、市場波動影響較大。銀行從有效控制風險的角度出發,更願意與大企業、國有企業打交道。”江蘇遠世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學博士周衛峰認為,銀行“想貸卻不敢貸”的現象依然存在。
“破解融資難的核心,在於通過系統性舉措降低貸款風險,讓金融機構敢貸、願貸,讓企業能貸、易貸。”江蘇銀行溧陽支行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張凱建議。政府可積極推出多維度的風補產品,覆蓋范圍上,既要針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又要兼顧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推出差異化的風險補償產品。補償機制上,可探索“省級統籌+市縣補充”的聯動模式:省級層面設立統一的風險補償資金池,市縣層面則結合區域產業特色,疊加地方性補償政策。補償方式上,除了政府資金補償,還可聯合擔保機構等共同分擔風險,形成“政府托底、多方參與”的風險共擔網絡,讓金融機構在服務普惠群體時更有底氣。同時,銀行要主動轉變經營理念,開發差異化信貸產品,並嵌入政府風險補償機制以降低業務風險﹔企業則要積極參與信用體系建設,增強銀行放貸的信心。三方協同,構建“政策護航—金融賦能—主體提質”的可持續普惠生態。
普惠金融領域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樣突出。金融機構難以全面、准確掌握小微企業、農戶等群體的經營狀況和信用信息,導致放貸謹慎﹔而部分受惠群體金融知識儲備不足,對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了解不夠,運用能力有限,這都限制了普惠金融服務的有效覆蓋范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北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省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丁宏認為,深化科技賦能是破解普惠金融服務瓶頸的關鍵路徑。借助AI算法對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可整合企業納稅記錄、經營流水、信用信息及個人消費行為、履約歷史等多維數據,讓銀行為目標客戶構建動態更新的精准畫像,也為企業精准匹配信貸產品。AI還可通過實時監測風險,打破傳統風控“事后補救”的滯后性。如江蘇多地正積極建設金融服務平台,通過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創新服務模式,讓金融機構和客戶實現“無縫”對接。“這種以科技為支撐的服務模式,推動普惠金融從‘普惠’向‘精准普惠’升級,真正實現‘數據驅動決策、信用創造價值’的良性循環。”丁宏說。(楊民仆)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