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科技创新引领者

涉农经济金融专业院校如何做好人才培养-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常识资讯

涉农经济金融专业院校如何做好人才培养

2025-07-1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对与之相匹配人才的培养。从专业门类的角度来看,涉农经济金融专业人才对于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其涉及农业宏观政策的制定,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以及财政、金融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

  涉农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方向大致是什么?如何将农业经济金融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紧密结合,真正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输送适合的人才?涉农高等院校在实践育人、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和成效都有哪些?就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史煜成。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正处于高校毕业季,也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请您谈谈涉农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M6网页版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史煜成:涉农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并深刻理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政策环境。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方向呈现出多元化且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特点:一是政府及政策研究机构。核心去向包括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及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农业政策研究、农村改革、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管理等工作。二是金融机构。主要去向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如大型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及地方股份制银行、农商银行、农信社的涉农信贷部、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金融部等部门,负责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金融服务工作。三是涉农龙头企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如中粮集团、首农食品集团、新希望、北大荒集团等大型农业食品企业,以及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企业投资、运营、市场、财务和供应链等职能领域。四是高校或科研院所。部分博士毕业生选择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金融时报》记者:从培养与实践角度来看,如果有学生想报考或者继续在农业经济和金融专业深造(硕士、博士),您有什么建议?

  史煜成: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院之一,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以“改变世界,赋权人民,激励生命”为发展愿景,致力于培养大农业类研究、管理与投资人才。

  我国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之先驱许璇先生曾勉励学生:“凡讲求农业经济者,宜外察世界经济之潮流,内审本国农业之现状,研求关于农业经济学之原理及法则,以资实地应用。”对于想进入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和金融专业学习深造的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有清晰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精专融合”,学生要避免盲目选择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注于农林和相关自然资源管理,包括农村发展规划、农产品市场分析和农业政策制定等。金融专业则研究货币、资金、投资和风险管理,需具备较强的数理分析、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未来可能从事金融政策分析、金融产品研发、风险管理和投资资产管理等。二是注重通过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业经济的复杂性只能在真实农业生产场景中习得,脱离田野的理论会毫无生命力。学生要通过企业实习、基层调研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锻炼机会,不断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避免“纸上谈兵”的职业风险。三是有跳出中国看农业的国际视野。中国农业深度融入全球市场,面向未来农业发展,学生需熟悉掌握国际规则。学生可以通过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国际组织实习、联合培养等途径,积极“走出去”,以帮助应对未来农业全球化的挑战。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实践育人、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有益探索,具体的成效如何?

  史煜成: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紧密围绕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以及“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聚焦学生实践与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学生“知农爱农”价值引领、“强农兴农”使命担当,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及育人水平,推动学生思政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双提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2024年成立了“‘经’选有你”辅导员工作室,我本人是工作室的主持人。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打造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强化学生思政理论研究。发挥团队优势,围绕学生思政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辅导、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等专题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帮助工作室辅导员熟练掌握政治、经济、管理、哲学、法律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同时,准确把握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的具体要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重点组织辅导员积极申报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培训、论坛会议,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

  其二,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以实际行动投身农业强国建设。

  第一,通过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坚持培养高效能干的学生。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认知实习、专业认知等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环节,带领学生走进上庄实验站以及中信建投证券、大北农、燕京啤酒等企业,强化实践育人。

  第二,发挥学院社会实践调研优势,引导所覆盖学生依托导师科研项目、教授工作站以及学校各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奔赴全国各地,走进乡村田间、企业工厂等基层一线,了解最真实的乡土中国,将农林高校“绿色元素”与社会实践“大思政课”的“红色道理”相互融合,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第三,激发党、团、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党支部以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为载体,与海淀区西北旺镇宫悦园社区、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等广泛开展结对共建,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青年使命担当,服务北京社区、乡村治理。班团通过开展“绿野躬耕”等主题活动,深化对劳动生产的认知,树立强农兴农意识,厚植“三农”情怀。通过承办中外文化交流嘉年华、服务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等大型活动,彰显新时代青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当。

  第四,深化与地方合作共建,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海淀区西北旺镇宫悦园社区、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等地合作,发挥专业优势,为农业现代化、百姓增收致富“添砖加瓦”。让青年学子直接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发掘基层村、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在实践中落实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五,密切对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带领广大学生赴北大红楼、大运河博物馆、北京科学中心等革命活动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参观。

  其三,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围绕工作室建设和目标实现,辅导员从探索、实践、研讨、总结和创新中获得成长和突破,在实践育人平台的设计、组织、总结中挖掘个人职业潜力,不断提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着重锤炼辅导员实际业务能力。准确把握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锻炼自己,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思政工作更加深刻、全面、多维度的认识,熟练掌握学生思政工作相关的职业技能,持续加强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上述实践育人、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具体的成效体现?

  史煜成:首先,学生实践、调研等火热开展。2024年暑期,170名师生利用暑期前往7个省份开展社会实践,4支队伍获校级表彰,并建成1个基地。7月份,学院师生团队前往山东省单县、青州、淄博等地农村开展农户调研,收获了宝贵的一手资料。金融系师生组成9支团队,分别前往山东省、河南省和辽宁省进行了中国农村家庭普惠金融调研,走访了千余家农户,为探讨农村金融及农业风险管理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撑。2025年寒假期间,40名师生参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合作共建持续推进,更好搭建实践平台。学院与郑商所、万学海文、中信建投证券和新航道北京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就业机会。学院工商管理联合党支部与密云区金叵罗村党支部深化合作共建,持续提升红色“1+1”二十周年再出发行动成效。一年来,高质量组织共建活动6次,包括学校中外文化交流嘉年华、海淀区清河之洲——“学长来了”高校集市等,辐射带动学生5500余人次;获得学校、学院宣传报道4次,累计传播覆盖达7300余人次,共建取得阶段性成果。

  再次,实践、双创成果喜人。学院“寻迹辽阳”调研实践团队荣获2024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全国成果汇报会优秀调研报告,2021级博士生马如意荣获2024年度“安希伋农业经济研究奖”一等奖。在“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院师生参赛项目获金奖4项、银奖8项、铜奖6项,获奖数量居全校首位。

  最后,党团班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2024年,学院1个班级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1个党支部荣获学校红色“1+1”二等奖,3个团支部获评校级优秀团支部,2个班级获评校级优秀班集体,1项团日活动成功创建校团委“赓续百廿初心 再谱青春新章”主题精品团日活动,2个团支部参与学校班团集体志愿活动试点,2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1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信建投证劵海淀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容主要为学生实习实践)。

搜索